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高校應一強帶動多強

  • 發佈時間:2016-03-16 22:31:0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朱蘇琴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中心議題。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建議,要突出特色,創新管理,統籌推進域內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劉曉靜建議,要突出學科特色,特色就是綜合競爭力。高校追求大而全的背後,是學科建設的大鍋飯和平庸化,丘陵多峰頂少,是許多高校學科建設的寫照。不管你是研究型、學術型的,還是教學型、應用型的,作為大學,都應該有自己的方向,都應該有自己的戰略思維,而不是盲目照搬模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學科建設,唯特不倒。

  劉曉靜認為,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須立足國家需要。學科建設要面向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發展模式應體現中國智慧。“十三五”期間,國家轉型發展的新需求凸現,網路強國、大數據戰略、農業現代化、中國製造2025、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文化創意等事業,渴求人才。需求旺盛意味著發展機會多,高校發展須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突出自身學科的比較優勢,凝練辦學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高等教育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無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是供給側改革,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創新資源,特別創新成果和創新型人才的供給和佔有情況,這等於給高等教育佈置了一個大作業。

  在劉曉靜看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不可能就一條,也不能千校一面,搞成一個模式。具體到山東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在總體設計和政策引導上下功夫。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倡導有序競爭,儘快明確“兩個一流”的大學陣容,如山東大學ESI排名長期列全國前10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應明確其衝擊世界一流大學的任務,並給予強有力的扶持。要加大省部共建的力度,經濟大省與知名大學的結合,一定是共贏的結局。從30年代的“文史見長”到50年代的“海洋學科遠東第一,生物學科中國最好”,一脈相承的山東大學和海洋大學見證了中國海洋科學的崛起,應當利用山東大學恢復在青島辦學的機遇,密切校際、校所合作,共同把近海、遠海、淺海、深海的文章做足,把海洋生物、海洋裝備的研究做特做強。齊魯大地文化特色鮮明,人文積澱深厚,應把儒家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等相關特色學科發展資源整合起來,培養多個學科高峰。域內高校不應是一強多弱,而應該是一強(大學)帶動多強(學科),這需要謀略,更需要胸懷。

  劉曉靜還同時強調,要通過管理創新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創造條件。縱觀世界高等教育,高水準大學發展,大體有兩種模式、路徑,一種是“學術積累”,如牛津、康橋、哈佛等;另一種是“管理創新”,如英國沃裏克(華威)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如果還需要上百年的“學術積累”期,中國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肯定是不現實的,只有借鑒管理創新走出一條中國式創新發展的道路,才是我國高校“兩個一流”建設的惟一途徑。為此,要抓住機遇,主動求變,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通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兩個一流”建設創造條件。

  (朱蘇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