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房子移上坡 耕地連成片

  • 發佈時間:2016-03-16 03:33:33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書記,房子已經造到一層了。”看到村黨支部書記張延根跨進自家門,衢州衢江區蓮花鎮東湖畈村村民韓根華,説起了自家正在造的房子。“照這個進度,今年你們就可以住進新房了。”張延根説。

  起屋建房,是大多農村家庭的“一生之計”。韓家碰上了一個好時候——所在村恰好被納入我省“坡地村鎮”建設試點,新房已經在山豐自然村一處向陽緩坡上初露模樣。

  老韓的村莊是試點中的一個村莊。近日,省國土資源廳與衢江區政府簽訂了共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所有合作協議。協議中提到的“坡地村鎮”建設——將破舊零散的村莊搬遷到坡地上,被當地村民稱作“移房上坡”。

  位於金衢盆地邊緣的衢江區,多低丘緩坡,平地少,導致村莊散落,且分佈在低窪地塊,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移房上坡”,一頭讓零星散居的村落集聚、便於現代化設施配套,建設美麗鄉村;一頭撬動土地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在耕地紅線之內閃轉騰挪。

  零星村莊集聚

  建設美麗鄉村

  東湖畈村,村域面積5.14平方公里,有15個自然村,村莊分散。

  借著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一戶多宅”整治,該村開始實施“坡地村鎮”建設,將田畈中央的千金堰、黃泥埂、山底碓、獅子頭等 4個零散的自然村共39戶,整體拆除搬遷至坡地上的山豐自然村,這是衢江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次全新實踐。

  韓根華老屋所在的黃泥埂村,便是其中之一。説起移房上坡,韓根華連説幾個“好”。黃泥埂村只有幾戶人家,基礎設施薄弱,叫“黃泥埂”可以説是名副其實。村裏只有黃泥路,沒路燈;沒有自來水,一家人喝的用的都是井水,可深井挖下去70多米,水質依然不太好;生活污水全往旁邊的農田排,污染良田不説,一到夏天就臭氣沖天……韓家承包了一個家庭農場,年收入超過10萬元,可想要在這裡過上舒適的現代鄉村生活,簡直是一種奢望。

  “不是村裏不想建基礎設施。”書記張延根算過,為這些零散的自然村一一通水、通電、通公路、做綠化,成本比集中配套高出三倍以上。通過“移房上坡”,將零散自然村集聚到基礎設施較好的村,“減少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為今後新農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張延根為這個政策叫好,東湖畈村從“坡地村鎮”建設中,看到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新契機。

  居住條件改善

  農民更有獲得感

  韓根華説,按照“坡地村鎮”建設的相關政策,搬遷時衢江區提供補助,村裏還給獎勵。同時,新房宅基地免費,連建房用的水、電,村裏都免費提供。這樣算下來,韓家只需支出幾萬元,就能造一幢新房,圓了改善住房條件的夢。

  韓家新房,位於山豐自然村東北側的山坡地上。這個安置點一期,共安置了24戶“移房上坡”的村民,規劃面積15畝,被村民稱作“新村”。工地邊的公示圖上,綠樹掩映中,一片粉墻黛瓦、具有江南特色的三層村居,顯示不久後這裡將成為東湖畈村最漂亮的生態新農村。

  “移房上的‘坡’,指的是經過地質災害評估的低丘緩坡。”省國土資源廳耕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移上坡地的‘房’,均實行統一規劃,要做到房在林中、園在山中,使村莊更顯美麗。”

  “移房上坡”,讓農民看到了生活改善的希望,讓農民更有獲得感。

  耕地連接成片

  消除流轉障礙

  東湖畈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以優質稻、西瓜、迷你甘薯、草莓、蔬菜等農産品種植為主。這裡,誕生過全省首創的水稻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東湖模式”——通過組建糧油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實施社會化服務,創新早稻生産模式。

  3000畝田畈被丘陵緩坡環抱,大棚裏綴滿草莓,油菜花已然怒放,水稻田等待播種,一片生機勃勃。可遺憾的是,田畈中央“鑲嵌”著幾個自然村,割裂了本可連片的土地,也阻礙了村周邊土地的流轉。

  “現代農業要求土地連成整片,田畈中央有村莊,很多機械化設備就沒法操作。”張延根説,“目前,東湖畈村已流轉的土地達2000余畝,佔七成。怎樣讓更多的土地流轉起來,是擺在村委會面前的難題。”

  “移房上坡”,良田連片,流轉的障礙消除了。“今後,田畈中央的大塊土地,可以統一流轉給合作社,連片種植經濟作物;旁邊的零星土地,租給家庭農場。”東湖畈村打算,通過“移房上坡”,進一步發展“東湖模式”,建設一批規範性的設施農業,帶動農業提檔升級,為這個農業村的經濟注入新活力。

  增加有效供給

  移出發展空間

  “坡地村鎮”建設,還給城鄉建設用地增加了有效供給。衢江區正在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區域調劑,創新農村宅基地拆舊建新和退出模式,努力實現農村建設用地減量化。

  “4個自然村,39戶,房子很小、佔地面積卻挺大,戶均佔地1畝。”衢州市國土局衢江分局蓮花國土所工作人員介紹説,“移房上坡”後,有38畝土地被整理出來,加上同時拆除原村莊內廢棄磚瓦廠72畝,可騰退耕地110畝左右。而“新村”只佔地15畝。通過“二增一減”,東湖畈村可新增耕地90多畝,通過建設用地指標置換,可新增建設用地90多畝。

  要素市場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環”。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産要素之一,如何增加土地資源的有效供給,是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

  浙江人口多耕地少,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優質耕地被非農建設用地佔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包括“坡地村鎮”建設試點在內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在保護耕地的同時拓展建設用地,破解土地制約,移出發展新空間。“十二五”期間,浙江累計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2610個,投入資金1246億元,復墾21.69萬畝。

  “省國土資源廳支援衢江區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在‘坡地村鎮’項目立項上給予支援,並積極指導項目實施。”省國土廳耕保處相關負責人説,“村莊移上坡,土地節約了,村莊美麗了,百姓高興了,經濟社會發展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