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開採“信用金庫”助力共用經濟

  • 發佈時間:2016-03-14 03:32:0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信用被認為是分享經濟的“硬通貨”。政府管理部門應考慮將自身的數據開放出來,與商業機構實現有效對接,使分享經濟的平臺企業能夠更嚴格地審查供需雙方的信用水準,也讓更多創業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借助信用“金庫”開發出更多産品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並非第一次“登上”政府工作報告,但在今年卻特別受到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在他們看來,市場和政府應當攜起手來,一起為公眾搭建“信用金庫”。

  社會信用體系之所以如此吸引眼球,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分享經濟被視為下一階段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渠道。不少代表、委員表示,信用是分享經濟的“硬通貨”。就像網路購物借助第三方支付的擔保體系才得以迅猛發展一樣,消費者新消費習慣的建立必須有所依託。在分享經濟中,市場供需雙方只有先建立互信關係才能出現分享行為,並最終達成交易。雖然可以依靠二代身份證資訊驗證、社交賬號登錄、好友關係提示、雙方互評體系、個人展示、保險賠付等制度快速增加分享買方與賣方的信用關係,但由此而來的數據並不全面,難以令消費者放心大膽地去“分享”。

  另一方面,隨著去年8家個人徵信機構試點的鋪開,市場已經嗅到了與個人信用數據有關的大量嶄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機會,免押金租車、租房、保險、消費金融乃至追討“老賴”等“千人千面”的産品應運而生。但來自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個人徵信行業實際市場規模為151.4億元,潛在市場規模則高達1623.6億元,個人徵信行業的市場滲透率目前只有9%左右。

  儘管我國高度成熟的消費網際網路和快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正為個人信用貢獻出大量數據,但想要完善個人信用數據、構建個人信用體系,僅僅依靠線上的數據資源還不夠。與此同時,以央行徵信中心為代表的金融徵信和包括公安、工商、稅務、海關等各類行政管理徵信各自涵蓋的數據範圍又十分有限。因此,代表、委員們建議,政府管理部門應考慮將這些數據開放出來,與商業機構實現有效對接,使分享經濟的平臺企業能夠更嚴格地審查供需雙方的信用水準,也讓更多創業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借助信用“金庫”開發出更多産品。

  不過,打通市場和監管層之間的信用數據通道並非易事。首先,與信用有關的數據諸如消費數據、金融數據等,多半屬於個人核心數據,如何確保數據不被濫用、在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保護用戶隱私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而這意味著,數據獲取和開放流程要有公開和公認的標準。其次,來自市場和管理部門的數據,標準並不統一,品質也參差不齊,在整合納入個人信用體系時,必然涉及“數據清洗”的問題和數據品質的評價標準問題。再次,數據資源應該在統一平臺上開放,且有計價標準和交易的市場機制,這也是目前尚未實現的。

  “信用金庫”正在被喚醒,一旦線上線下數據形成聯動,市場與監管層的數據資源加以整合,必將體現出更大的能量,也將讓整個社會的誠信水準邁上一個新臺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