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攻堅克難中取得重大成就

  • 發佈時間:2016-03-06 05:38: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增速含金量很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賀同新:2015年我國GDP增長6.9%,的確來之不易。去年世界經濟增速為6年來最低,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跌,國際貿易受到極大衝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同時,6.9%的增速含金量很高,現在國內生産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5年前1.5個百分點、10年前2.5個百分點的增量。 (本報記者 齊 慧整理)

  吃飯問題有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南寧市糧食局局長李森:我國糧食産量實現“十二連增”,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對保障13億人的吃飯問題發揮了巨大作用。“十二連增”後,部分地區出現了玉米等糧食庫存過剩的情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支援農産品精深加工,這是推進糧食去庫存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兩條腿走路的好辦法。此外,糧食儲存也同樣非常重要。 (本報記者 禹 洋整理)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全國政協委員、前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周文彰: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讓人感到鼓舞。取得這樣的成績,既是因為我們GDP的蛋糕做大了,對吸納就業的能力增強了,還因為政府為促進就業釋放了很多政策利好,並加強了公共就業服務力度。 (本報記者 梁 婧整理)

  服務業佔比過半

  全國人大代表、用友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超過一半,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變化的重要里程碑和有標誌性意義的節點。服務業的佔比越高,表明我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我國是人口大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生産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都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讓服務業從業者實施創新發展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 (本報記者 亢 舒整理)

  消費拉動力增強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審計廳副廳長馬玉紅:在極為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由依靠投資、外貿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我國實施了更為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有就業就有收入,收入有保障了才會有消費,這才是消費增長的基礎動力。“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推出,也助推了消費升級。(本報記者 溫濟聰整理)

  環保“篩子”越篩越細

  全國人大代表、神華寧煤煤化工研發中心主任羅春桃:我是來自煤化工企業的代表,對“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5.6%”頗有感受。寧夏是西北欠發達省區,長期以來倚“能”倚“重”的工業結構一時難以改變。寧夏應在承擔許多國家戰略性項目的同時,更從容地面對國家環保標準這一“篩子”越篩越細的現實。寧夏須加大創新力度,實現更高品質的發展。 (本報記者 許 淩整理)

  改革為創業“鬆綁”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周伯華:2015年,工商部門在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紮實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國推開“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這項改革也得到了各部門的支援,包括減少前置審批、落實事後監管責任,取得了很好成效。改革通過為市場主體準入“減負”、為創業創新“鬆綁”,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尤其是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穩步增長。 (本報記者 佘 穎整理)

  收入增速跑贏GDP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初次分配方面,勞動力短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短缺,使得普通勞動者工資上漲增速快於其他群體,呈現出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的趨勢;二是政府通過採取加大扶貧力度、加大轉移支付、改善收入分配製度、把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到城鄉居民等多方面針對性舉措,讓經濟發展效益向群眾傾斜。 (本報記者 韓秉志整理)

  脫貧品質應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定西市委書記張令平: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這一成績讓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倍感振奮。在過去的一年,定西市脫貧工作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脫貧的核心問題是保質。關於脫貧品質,甘肅省委已制定了貧困戶脫貧的7條具體標準和貧困縣摘帽的15項標準。相關標準除了嚴格驗收和接受第三方評估外,還應進一步完善脫貧的標準,真正實現有品質的脫貧,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和“假脫貧”。(本報記者 陳發明整理)

  創新能力“三跑並存”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曉明:2015年,我國科技領域涌現的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創新成果,讓人印象深刻!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世界科技領域處於跟跑階段,如今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過去顯著增強,正步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階段,科技進步貢獻率由此前的50.9%增加到55.1%。創新成果的取得歸根結底靠人才。隨著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相信未來5到10年將會涌現更多類似青蒿素等有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本報記者 沈 慧 梁 婧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