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挑戰不小機遇更多

  • 發佈時間:2016-03-03 08:30: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純

  農機化短板如何補齊?

  研發製造管理須同步提升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農機化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矛盾,是日益迫切的農機化發展需求與有效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克俊説,低端農機産業嚴重過剩,而高端農機具比如2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包括大喂入量的收割機、大型採棉機、甘蔗收割機以及適合丘陵作業的高端和高適應性的農業機械設備,國內的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

  因此,農機企業供給側改革是擺脫髮展困境的必由之路。而農機企業成套解決方案的保障能力則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加快研製高端高技術含量産品,提高農機化薄弱環節的裝備能力,提高耕種管收、收後處理系列化産品的匹配性,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用戶、不同作業的需求,積極推行兩化融合,才能有效激活潛在需求。

  “供給側改革給企業帶來了産業升級、技術升級和産品升級的機遇,從而為客戶、為市場交出更好的産品,滿足升級市場的需求。但挑戰在於,在升級過程中,技術和人才儲備有很大不足。”福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梁啟榮説。

  福田雷沃正著力整合全球的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培植全球化的業務運營團隊。2015年,公司在德國漢諾威農機展上推出了全系列動力的産品,涵蓋100馬力到270馬力,對産品進行了全新升級。公司又收購了義大利國寶級品牌阿波斯和歐洲一家高端農機具企業,成立了雷沃阿波斯集團有限公司。在歐洲區域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一個産業鏈,從研發到製造到銷售,搭建了一個比較好的國際化運營平臺,從而推進雷沃中國國內業務的轉型和發展,更好地適應供給側改革。

  “我國農機製造企業與國際主流農機企業競爭,從研發能力、製造能力和管理水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當前國內低端農機産能過剩,而高端農機具領域卻被外資品牌佔據。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而農機製造業的發展僅有十幾年。儘管國際品牌品質好,但是購買成本太高、維修服務效率很低,迫切需要推動民族品牌的産品升級來滿足我國農民對於優質低價農機具的需求。”山東五徵集團董事長姜衛東認為。

  圍繞著供給側改革,五徵要對現有産品全面升級。在積極地走出去、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然後再創新,同時積極引進國際的一些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來提升我們産品的精度水準,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開發生産我們國家需要的各種農機産品,來提升産品的作業品質、作業效率,降低中國農業作業成本。

  綠色發展如何落地?

  由産銷轉向全程農化服務

  “國家提倡農業綠色發展,供給側改革要求提高農産品品質,要從單純提高作物産量轉向提高産品品質,這是一個大的轉變。”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堯倫説。現在農産品關鍵是要讓消費者吃得放心,這給農藥行業提供了極大的轉型機遇和市場空間。我們不能只考慮農藥的生産、研發和銷售,還要在科學用藥、綜合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後的全程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把農産品的品質提升上來。另外,隨著農業機械化水準的提高,農民合作社越來越多。要將傳統的渠道行銷轉向定制行銷,提供定制服務、套餐服務,才能更好地與農民合作社結合起來。

  “對於中國現代農業供給側改革來説,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不可回避的課題。”拜耳中國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説,這需要有先進的理念,還有對人才的培養。為此,拜耳組織中國農業技術人員赴德國進行學習,同時請外籍專家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學術交流,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紮根農業,這對農業未來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事。為引入最先進的植保産品配套技術,拜耳在江蘇丹陽成立了農業解決方案中心,集中展示農業創新成果和田間試驗創新模式。在黑龍江也建立了農業解決方案中心,通過機械化提高生産效率,同時減少施肥、用藥的次數。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建議把培育社會化的跨域全程農事服務體系建設擺在與土地流轉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促進農業降低成本、提高農業競爭力。”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國建議道。雖然政府給了很多補貼,但農業並不賺錢。賣種子的賺一把、犁地的賺了一把、打藥的賺一把、收割的賺一把等,最後導致農業的成本很高。我們2015年嘗試動員經銷商轉型做打藥隊,由賣農藥轉型為給別人打農藥,這樣取消農藥銷售的中間環節。打藥隊在打藥之餘,還根據各地水稻種植的時間差,提供水稻育秧、插秧服務以及收割烘乾作業。這樣一來,農民用藥成本可以降低,而且不用購置育秧設備、插秧機、收割機、烘乾機等農機,農業生産成本將會大大降低,效益大幅度提升。而對於打藥隊來説,可以實現農機設備的充分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可以説打藥隊將是新時期的“麥客”。

  如何順應種植業調結構?

  調整育種方向優化種業格局

  “國家這次提出來供給側改革,標誌著我們國家農業的轉型,由原來粗放的數量增長型到品質增長型的轉變。”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秀寬説。作為種子企業,不僅要加大研發投入、形成研發體系,還要調整研發方向,要進一步滿足我們國家對農産品整個品質提升的需求作為新的育種目標,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種子在提升農業生産的組織化程度和産業化程度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想有三個變化,第一是經營渠道下沉,由原來的省市級代理向下沉到縣鄉兩級,越來越接近農村市場,越來越了為第二次變化奠定了基礎。第二個變化是從供應商向服務商的轉變,種子經銷商由賣種子到種藥肥機套餐式的作業的轉型。第三個變化是一些有實力的農業上市公司,由單純的農資經營到産業鏈全過程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系上升級轉型。這些也都是種業企業適應供給側改革可以進行的一些嘗試。”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章瑞説。

  “這幾年種業的發展確實很快,但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種子企業的競爭,最終要落到品種上。”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福春説。農業部種子局開通了綠色通道,打破了原有審定制度的壁壘,我們企業也願意往科研上投錢了;種子局推動成立的中玉金標記公司,給企業提供了一個公共的分子育種平臺;成立的愛種網讓大公司的種子直接對著大戶,一夜之間就改變了現在整個種業的經營格局。

  “農業供給側改革關鍵是如何更高效、更綠色地供給,這對青貯玉米品種來説是個好機會。”河南大京九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光省説。青貯玉米單位面積産量高,可以用來改善土壤.食用青貯玉米的牛羊能産出優質的奶和肉。青貯玉米符合國家綠色增長的理念和要求,應大力宣傳,讓全民認識到青貯玉米的好處。

  投入品行業供給側如何改革?

  緊扣需求導向實現高效供給

  “我們推進農業投入品行業供給側改革,重點是要使農業投入品包括農機産品,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生産內在增長的、個性化的、多元化的需求。”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李偉國説。這要求農機行業工作重點是提升水準、補齊短板。一方面,對現有的一些農機産品,提高效率、作業品質和智慧化程度;另一方面,提供農民需求而市場缺乏的農機産品,比如經濟作物的農機生産。

  由於農業機械化絕對不是農業機械本身所能解決的,需要有相應的種植品種和方式的要求,土地的規模大小和平整情況,還有專業管理的措施、後續農産品的加工方式和利用方式。這就是農機農藝融合的問題。光有這些技術還不夠,發展一些專業化組織來提供綜合服務,來解決勞動力和機械的利用效率問題,這就要考慮進行農業投入品組織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國總體糧食市場供應很足,但是品種之間不平衡,稻穀、小麥供給基本平衡,但大豆短缺、玉米過多,農業供給側改革應該做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適應市場需求調結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説。

  今年要緊抓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特別是在鐮刀彎地區,力爭到2020年,該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春播即將開始,我們調整資金用於調結構的補貼,種大豆、種雜糧雜豆給予補貼。還要用市場的力量引導結構調整,東北地區的玉米糧食收購價格今年還會繼續進行調整。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要進一步推進,並非不用化肥農藥,要突出把過量使用的用量減下來。目前來看,農藥減下來還是可以的,化肥減下來難一點,但還是有信心。

  “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農業投入品行業企業指出了前進方向,企業應重點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説。

  一是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存在不足。過去我們説資源型的農産品、勞動密集型的蔬菜水果有優勢,現在看起來兩塊的優勢都在喪失。這就需要全程機械化,需要整個生産方式和農業服務方式的變革;二是農産品品質不夠高。比如嬰幼兒奶粉品質不讓人放心,因為優質奶要用青儲飼料,飼料不行奶就不行。因此生産要瞄準差異性的、個性化的需求。所以供給側改革給企業提出了新的命題。

  “從我們推廣的角度來説,供給側改革為農業投入品企業提供了新機遇,行業發展空間更大。”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鬥説。

  新型農業機械方面,玉米籽粒直收機械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新型農藥方面,國家大力提倡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為我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綠色環保的農藥騰出了空間。我們預計2016年我國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整體是偏重發生年份,農藥總的需求達30萬噸左右。種業方面,優良作物種子銷路是看好的,現在雜交育苗、雜交水稻、油菜和棉花是下降的趨勢,但常規水稻、小麥、馬鈴薯、大豆的需求是呈增加趨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