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 發佈時間:2016-03-02 08:30:3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高文李飛

  湖北監利柘福村,村民楊時好家這幾年的進項可不少:家裏3口人的耕地流轉給了育秧工廠,又流轉回來70畝低窪田稻蝦間作,農閒時在鎮上打工創收,就連家裏的一台拖拉機,也入股到農機合作社,年年有分紅。“這幾年,賺錢的法子多了,只要肯幹,沒個不行!”楊時好對未來充滿信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三農是短板,農民增收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去年,我國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突破萬元,較2010年增加5000多元;農民收入增幅連續6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和GDP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2009年的3.33:1,下降到去年的2.73:1。“兩個高於”,為“十三五”時期全局發展贏得了寶貴的主動權。

  農民持續增收,不僅為農業農村下一階段繼續保持良好態勢發展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沾著泥土的內需”可以有效消化産能,有力支撐經濟發展轉型。

  “不用走遠,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有了工資,在家裏也能做得了主了”

  工資性收入是農村居民家庭的“頂梁柱”,不僅在農民收入結構中佔比最重,而且也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最大貢獻因素。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河北省大廠縣西彭府村,十幾個村民整地打垅,幹勁兒十足。這兩年,村裏建起幾座苗圃基地。每個苗圃的建設和維護都需要雇傭周邊村民,西彭府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僅此一項即可增加約2萬元。

  “不用走遠,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苗圃裏環境還好,心裏可得勁兒呢!”幾個四五十歲的村民就近務工,收入可觀。

  像西彭府村村民一樣的農民工,截至2014年,全國共2.74億人。統計顯示,我國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由2010年的1690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3072元,年均增長12.7%,為農村家庭每人平均收入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雲南楚雄州永仁縣查利麼村,天生善繡的彝族婦女們傳承創新千年彝繡工藝,籌資金、蓋秀樓、買機器、培訓刺繡骨幹,成立起2家合作社和3家企業,解決了1000多個彝族繡工的就業生計。

  “以前沒啥收入,趕街的錢都要向老倌兒要,現在有了穩定的工資,在家裏也能做得了主了。”繡工們切身體會到了增收帶來的“獲得感”。

  “少打藥、少上肥,省下來的也是賺的”;“糧改飼,調結構,多收入了20萬元”

  過去5年,山東省齊和縣種糧大戶趙金成種小麥年年豐收,年年增收。“前幾年靠多打糧、漲糧價賺錢,這幾年靠少打藥、少上肥省錢,省下來的也是賺的。”種了半輩子糧食的大戶趙金成告訴記者,養殖場的糞肥原來沒人要,現在都搶著買。

  十八大以來,農業部持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利用,整合高産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去年,齊河20萬畝糧食增産模式攻關核心區小麥實現了“減肥”不減産。對症用藥、適時用藥、適量用藥,通過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農藥減量沒有影響防蟲治病的效果。這些減下來的大肥大藥,是對農民積極轉方式的回饋。

  去年,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的種植大戶丁桂琴靠著一招“糧改飼”,多收入了20萬元。“現在國家講‘調結構’,我往年種的2000畝玉米地,去年拿出一半種了青貯玉米。”丁桂琴告訴記者,1000多畝地的青貯玉米,畝均産量達5.5噸,每噸能賣到380元。

  同樣是種玉米,從籽粒玉米到青貯玉米,丁桂琴的“一小步”,是農業調結構的一大步。過去五年來,包括玉米在內的農作物種植結構持續調優、調特、調高、調深。去年,農業部積極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經濟林果等。

  “農民樂意在果園呆,城裏人也願意來”;“找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吃法”

  “合理間伐,調減群體密度;調減大枝,優化樹體結構……核心技術要領就是先動鋤頭、再動鋸、最後動剪子。”陜西洛川交口河鎮京兆村一座1995年建園的百畝蘋果標準園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正在蘋果園裏向層層圍攏著他的果農講解“以間伐為主的改形修剪技術”。

  科學技術大顯身手,果園改造不僅沒有造成短期明顯減産,還給果農們帶來了“意外收穫”。洛川縣鳳棲谷咀蘋果標準園裏,石磚鋪路、曲徑通幽,亭臺廊閣點綴在果園之中,蘋果創意園成了周邊市民新的觀光點,“讓都市人擁有一棵幸福蘋果樹”之餘,也讓果農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果園通風透光,農民樂意呆,城裏人也願意來!”洛川蘋果局局長王建峰説。

  十八大以來,園藝作物“三品”提升,農民念“山海經”、唱“林草戲”、打“果蔬牌”,不僅讓農業本身綻放出更多更美的色彩,也收穫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白墻黛瓦,村舍整潔,太姥山麓,九鯉溪邊的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把生態環境好的自然優勢變成了産業優勢,村裏上了旅遊項目,村民開起了特産店、農家樂,這幾年紛紛擺脫貧困,發了家、致了富。山清水碧的赤溪,已經找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吃法。

  草莓採摘、種菜體驗、茶山攝影……像赤溪村一樣,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4年,全國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營業收入比2010年增長近1.5倍,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農民不僅賺了農業的錢,還沿著農産品加工、農村休閒等産業鏈延伸出去,獲得更多收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