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中國春節》:英倫三島直播春節故事
- 發佈時間:2016-03-02 07:38: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春節是什麼?每個中國人都能給出自己的答案。“爆竹聲中一歲除”,春節的民俗、春節的意義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已經編織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經緯裏。對於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族群而言,春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是全球1/6的人群共同享有的節日,更是一個有意思又有意味的文化符號。
2月14—16日,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在BBC2頻道播出。這部紀錄片分為《回家》《團圓》《歡慶》3集,是迄今為止國外媒體對中國春節文化最大規模、最深入的一次紀錄。該片由5名主持人,以直播類節目的形式,在主線故事的發展中穿插與其他地區連線的視頻,講述發生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春節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紀錄片以英國人的眼光解讀猴年春節,為“春節是什麼”尋找到了別有趣味的答案。
摒棄宏大敘事,瞄準鮮活的生命個體,紀錄片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春節在古代稱為歲首、正旦、元日等,將正月初一稱為春節肇始自民國。《爾雅·釋天》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以“載”稱年,表示時間的運作與變化,體現著農人的生活節律。在春節的傳統民俗中,不論貼春聯、團圓飯、燃爆竹還是拜大年,中國人無疑是節日的主體,中國人對生活和諧美好的願望和期盼是節日文化最主要的內涵。
在紀錄片裏,我們看到了各個行業、各個地域的中國人:零下30攝氏度用冰雪修建“長城”的中國人,在北京新發地菜市場售賣年貨的中國人,在香港黃大仙祠為新年祈福的中國人……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每一個故事背後,觀眾看到了中國式家庭以及背後的家庭觀、人生觀乃至價值觀。無論海外遊子還是進城務工的新市民,無論乘飛機還是騎摩托車,他們不遠萬里、日夜兼程,為的是在除夕與家人吃上一餐團圓飯,這是中國人的家庭觀;為幫助南來北往的回鄉人順利踏上歸途,“小紅帽”放棄了自己與家人團圓的機會,這是中國人的人生觀;非遺傳承人每次都穿上祖父的防護服,為了原汁原味地展示老手藝“打樹花”,一個家族14代人的理想都在這片刻的絢爛中綻放,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文藝創作是意義的聚合和價值觀的表達。紀錄片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埋藏著春節綿延數千年青春依舊的秘密,埋藏著當代中國人的情感密碼,埋藏著獨特卻又與世界共鳴的東方價值:歡樂、和諧、共用、祈福、納祥。
這裡的春節,洋溢著民間煙火氣。春節是國家的節日、民族的節日,但歸根結底是人民的節日。
紀錄片中的5位主持人帶著觀眾去尋找和解讀春節,匯成不同視角,從而發現春節的“廣闊”:“中國新年期間通過陸路交通出行的總人數是令人瞠目的32億人次,其中很多人都是從北京出發的”“打造如此大規模的節日(如哈爾濱冰雕節)意味著需要耗費1380萬個燈泡、23萬米的電纜”“到2030年,將有10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也發現了春節的“細節”:北京家庭典型的年夜飯,香港黃大仙祠的解簽,昆明花市的鮮花,天津面點大師製作的1918米長的麵條……這些細節,長久存在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裏,身處其中卻未必自覺,身在其外的外國人更未必了解。
紀錄片創作者們站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以“第三者”的視角去觀察和採擷,由此形成一幅繽紛多彩的畫卷,這畫卷的底色便是濃濃的民間煙火氣。它提示觀眾,春節的生命力在民間,它是人人參與的節日,它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裏和日常生活中。紀錄片摒棄了宏大敘事,回歸民間和生活,所瞄準和展現的正是那些中國人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敘事,以及背後的濃郁情感。這種貼近地面的真實感,使紀錄片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生動的現場直播,接近零距離的觀察,引發外國觀眾共鳴
中國春節的故事,為什麼能讓英國觀眾讀懂並且受到感染?除了節日本身的文化魅力之外,還在於紀錄片創作團隊的精心營造。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有句名言:要是你覺得你的紀錄片做得不夠好,肯定是你靠得不夠近。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好,在於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節目採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內容在當日錄製完成後,經剪輯潤色,延遲幾日後播出。由於拍攝至放送時間間隔很短,可以使觀眾獲得觀看現場直播的生動感,這幾乎讓英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同步度過猴年春節。
再者,節目中的5位主持人,擔當的是體驗者的角色,從而零距離地參與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節。他們坐在中國人年夜飯的飯桌旁,走進正在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後臺,加入城市返鄉摩托隊伍的大軍。零下30攝氏度的氣溫,面對人聲鼎沸的廟會,喝下60度白酒的瞬間……正是這些身臨其境的感受,為紀錄片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
紀錄片播出後,引發了海外華人以及外國觀眾的共鳴。伯明翰城市大學媒體理論教授Stephanie Fremaux説:“我非常喜歡這個系列節目,主題很國際化,體現了東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似點。結構也非常好,畫面精美,讓觀眾理解了不同國家多元的文化。畢竟,對於世界的理解越深,我們越能在國際上進行高水準的遷移和知識交流。”
通過普通人的情感共鳴,超越文化隔閡,獲得廣泛認同
回首歷史,一個強國的興起,不僅有著硬實力的標注,往往伴隨著文化影響力的輻射。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同以往,讀解“中國故事”不僅是中國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當前西強東弱的傳播格局,為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造成一些困難,語言差異、文化隔閡也在傳播“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難以規避。紀錄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讀中國春節,不俯視也不仰視,不僅發現了春節的文化魅力,也表達了春節所寄予中國人的當代精神。
文化交流的根本在於民心相通,文化不僅處在廟堂之上、典籍之中,文化的生命力更在鮮活的民間。《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民間立場,讓“中國文化”更親切可感的同時也實現了新的建構:普通人的故事和共鳴的情感,會超越文化的隔閡,獲得廣泛的理解與認同。
2015年是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第二個10年的開局之年,也是首個中英文化交流年。在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背景下,可以預見兩國的文化交流將更加活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將在彼此互動中拓展乃至確立。如何加強兩國文化交流和碰撞,如何加深兩國人民對彼此的認知,《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給出了有力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