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節選)
- 發佈時間:2016-02-27 08:30:5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草原監測結果概要
全國天然草原産草量略有增加
2015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2805.65萬噸,較上年增加0.57%,較2011年增加2.55%;折合乾草約31734.30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4943.61萬羊單位,均較上年增加0.74%。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成效顯著
2015年,重大生態工程區草原植被蓋度比非工程區平均高出11百分點,高度平均增加53.1%,草産量平均增加52.7%,可食鮮草産量平均增加68.7%。其中,退牧還草工程區草原植被蓋度較非工程區高出9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産量分別增加
48.0%、40.2%。
草原利用狀況更趨合理
2015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5%,較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較2011年下降14.5個百分點。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7%,較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較2011年下降25個百分點;其中,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8.2%,半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2%。
草原防火形勢嚴峻
2015年,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88起,受害草原面積118116.8公頃,經濟損失10761萬元,死亡2人、受傷22人,牲畜損失4724頭(只)。與上年相比,草原火災發生次數減少70起,但受害草原面積增加78778.2公頃,經濟損失增加8500多萬元,草原防火形勢嚴峻。
草原鼠蟲危害程度明顯下降
2015年,全國草原鼠害危害面積為2908.4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7.4%,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16.5%;全國草原蟲害危害面積1254.7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2%,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6%。
鞏固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
2015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了54%,較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較2011年提高3個百分點。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連續5年超過10億噸,草原生態總體向好。但由於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是個長期的過程,目前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草原生態環境仍很脆弱,加之草原旱災、火災、雪災等自然災害和鼠蟲害等生物災害頻發,確保草原生態持續恢復的壓力仍然較大。
草原生産力
2015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2805.65萬噸,較上年增加0.57%,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增加2.55%;折合乾草約31734.30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4943.61萬羊單位,均較上年增加0.74%。2015年,全國23個重點省(區、市)鮮草總産量95542.11萬噸,佔全國總産量的92.93%,較上年增加1.24%;折合乾草約29887.06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3485.29萬羊單位,均較上年增加1.18%。
從省(區、市)來看,産草量居前10位的依次是內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雲南、甘肅、黑龍江、貴州和廣西。與上年相比,廣西産草量超過湖北進入前十名,其他排名沒有變化。10省(區)天然草原鮮草産量72248.61萬噸,佔全國鮮草總産量的70.28%,較上年增加0.88%,折合乾草22688.99萬噸,載畜能力約17825.17萬羊單位。內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六大牧區鮮草總産量57310.13萬噸,佔全國鮮草總産量的55.75%,較上年減少0.76%,折合乾草18143.01萬噸,載畜能力約14250.52萬羊單位。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效益
“十二五”以來,國家繼續在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陜西、廣西、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雲南、貴州、新疆等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260多個縣(旗、團場)陸續實施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等重大草原生態工程。
2015年,對106個項目縣(市、旗、團場)的草原生態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地面監測調查。監測調查結果表明,通過實施草原圍欄、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工程區內植被逐步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與非工程區相比,工程區內草原植被蓋度平均高出11個百分點,植被高度平均增加53.1%,鮮草産量平均增加52.7%,可食鮮草産量平均增加68.7%。
退牧還草工程
退牧還草工程從2003年開始實施,到2015年工程累計投入中央資金235.7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每年投入中央資金20億元。2015年,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範圍包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寧夏、新疆(含兵團)、甘肅、四川、雲南、貴州、青海、西藏等13個省(區),安排草原圍欄建設任務267.4萬公頃、退化草原補播改良88.6萬公頃、人工飼草地建設16.1萬公頃、岩溶地區草地治理8萬公頃、已墾草原治理試點0.67萬公頃(甘肅環縣)、黑土灘治理試點1.34萬公頃(青海)、毒害草治理0.67萬公頃(新疆),以及13.4萬戶牧民牲畜舍飼棚圈建設改造,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改善牧區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對81個縣(旗、市)的退牧還草工程進行監測,2015年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7%,比非工程區高出9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産量分別為14.8釐米、2791.7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高出48.0%、40.2%。對17個縣(市、旗)遙感監測顯示,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和鮮草産量較2010年工程實施前分別提高了3個百分點和7.7%。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全面啟動實施,工程通過採取多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力遏制了京津及周邊地區土地沙化的擴展趨勢。“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中央資金約17億元。其中2015年,投入中央資金4.44億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等6省(區、市)共安排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任務13.1萬公頃,其中人工草地4.2萬公頃、飛播牧草666.7公頃、圍欄封育8.55萬公頃、草種基地0.28萬公頃;建設牲畜舍飼棚圈151.73萬平方米;建設青貯窖42.5萬立方米、貯草棚23.23萬平方米。
據對內蒙古、河北、山西3省(區)地面樣點調查顯示,2015年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75%,比非工程區高出18個百分點;高度和鮮草産量分別為27.9釐米、5232.6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69.6%和93.0%。據對2001年實施工程的9個縣(旗)進行遙感監測,2015年草原植被蓋度和鮮草産量比2001年分別增加13個百分點和22.1%。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有效遏制了嚴重沙化草地的擴張,其中內蒙古鑲黃旗、錫林浩特市、東烏珠穆沁旗三旗(市)嚴重沙化草地面積較2000年減少約35.7%。
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
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于2006年開始實施。2015年,中央投入資金1.2億元在雲南、貴州繼續實施該試點工程,共安排建設石漠化草地治理任務8萬公頃。
據對工程區監測調查顯示,改良草地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産量比非工程區分別提高了11個百分點、12.8%和33.3%;圍欄封育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産量比非工程區分別提高14個百分點、32.4%和45.0%;人工草地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産量比非工程區分別提高28個百分點、90.5%和156.4%。
草原利用狀況
“十二五”期間,各項草原保護制度落實力度不斷加大,牧草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草原畜牧業生産方式加快轉變,草原利用方式更趨合理。2015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5%,較上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較10年前下降20.5個百分點,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下降14.5個百分點。其中,西藏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內蒙古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0%,新疆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6%,青海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四川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5%,甘肅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6%。
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重大草原保護制度落實力度進一步加大。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16個省區開展了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共劃定基本草原面積2.07億公頃,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52%。其中,內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劃定比例較大,超過本省區草原面積的50%以上。全國累計落實草原承包面積2.91億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74.11%。其中,承包到戶2.32億公頃,承包到聯戶5404.6萬公頃。全國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1.62億公頃,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41.3%,較上年減少359萬公頃;其中,實施禁牧的草原面積1.06億公頃,休牧面積4937.4萬公頃。
草原生態狀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為著力解決草原的生態問題,先後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工程、西南岩溶地區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保護工程,針對重點退化區域進行治理,讓大面積天然草原休養生息。在此基礎上,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推進牧民轉變生産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實行“生産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方針,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持續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力度,對草原牧區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全國草原生態恢復步伐明顯加快。
2015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了54%,較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提高3個百分點。2015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2805.65萬噸,較上年增加0.57%,較2011年增加2.55%;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連續5年超過10億噸,草原生態總體向好。但由於我國草原主要分佈在乾旱半乾旱區和高海拔地區,年際間降水波動較大,而且一年之內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容易受到乾旱等極端氣候災害的影響。以2015年為例,六大牧區中,雖然新疆草原、四川草原總體長勢較好,但受夏季降水偏少影響,內蒙古中西部、西藏中部、青海南部以及甘肅部分地區草原發生大面積旱災,部分草原旱情嚴重,從而造成六大牧區總産草量有所下降。這也進一步表明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是個長期的過程。目前,我國草原生態恢復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正在恢復的草原生態環境仍很脆弱,加之草原火災、雪災等自然災害和鼠蟲害等生物災害頻發,確保草原生態持續恢復的壓力仍然較大。
分析與展望
草原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和積極進展
“十二五”以來的幾年,是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是草原畜牧業轉型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牧民收入增加最多的時期。“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牧區生態、牧業生産和牧民生活發生可喜變化,全國草原牧區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是政策法規不斷完善。二是嚴格實施草原各項制度。三是重大工程順利推進。四是畜牧業生産方式加快轉變。五是草原防災能力不斷增強。
草原保護和生態建設迎來新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表明瞭我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這為草原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的重大戰略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是國家有新要求。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加快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科學劃定草原生態紅線,修訂《草原法》。”要在“十三五”期間,完成這些工作,可以説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二是人民有新期待。草原的多功能性決定了其具有強大生態功能的同時,還具有重要的生産功能。草原畜牧業不僅作為牧民增收的主要來源,還要滿足人民對畜産品的需求。三是行業有新需求。草原牧區面積大、底子薄、基礎差,生産經營方式粗放,發展水準落後,牧民增收始終沒有擺脫“人口增長—牲畜擴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牧民增收難”的困境。草原畜牧業和草原生態保護需要相關科研單位在技術上有新突破,需要為行業提供更強的科技支撐能力。
草原保護和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十三五”是建設草原生態文明的關鍵五年,也是攻堅的五年。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要求,遵循“生産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做好草原這篇大文章。一是實施好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二是組織實施好重大生態工程。三是大力發展草牧業。四是推進建立草原管護長效機制。
(本文由農業部畜牧業司、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提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