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信部部長苗圩:判斷經濟“大有可為”的三個視角

  • 發佈時間:2016-02-26 14:43: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3個增速快於整體水準,平均增速達8.2%。對於當前工業運作態勢,在25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工業經濟頂住下行壓力,總體保持了緩中趨穩的運作態勢。我國經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工業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看增速:步入爬坡過坎重要關口

  6.1%的工業增速,怎麼看?新聞發佈會一開始,苗圩就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這一增速儘管相對於前些年兩位數的增幅明顯回落,但考慮到國內外環境的變化,6.1%的速度並不低,仍處在工業運作的合理區間。”

  苗圩解釋説,從國際環境看,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截至去年,全球貿易增速已連續4年低於整體經濟增速,由此帶來我國出口的大幅下滑。201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同比增長20.3%,2012年增速就跌到了7.9%,之後一直下跌,2015年我國工業産品出口負增長。從國內情況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苗圩坦言,在此背景下,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長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從2015年的工業運作情況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別為6.4%、6.3%、5.9%和5.9%,季度波動幅度不超過0.5個百分點。分區域來看,19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下滑較大的省份基本上是能源、資源、重化工業佔比較大的省份。

  在苗圩看來,我國製造業發展已步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工業運作面臨的困難,是投資需求、出口需求明顯下行的必然結果;工業領域出現的行業、企業、地區分化,是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

  對於未來的工業運作趨勢,苗圩認為,儘管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我國具有全球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産業配套能力,以及以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為代表的新一代具有較高知識技能的勞動力,這些因素都為工業持續發展提供了綜合優勢和雄厚潛力。

  看結構:新動能正逐步形成

  2015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比工業整體增速快4.1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高端伺服器生産成倍增長,新能源汽車生産同比增長4倍,出現爆髮式增長。

  “傳統産業是我國的傳統産業,也是新興産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新興産業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未來的希望所在。”苗圩表示,工業領域一手抓傳統産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新舊動力轉換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在傳統産業改造方面,我國一方面持續推進技術改造,一方面淘汰落後産能,提升工業整體發展水準。“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37.5萬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7倍,使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得到應用;全國累計淘汰落後煉鐵産能9100萬噸、煉鋼9480萬噸、電解鋁200萬噸、水泥6.4億噸、平板玻璃1.6億重量箱,市場倒逼過剩産能退出的機制加速形成。

  苗圩介紹説,通過創新融合推動新興産業蓬勃興起,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用結合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産業快速成長。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普及率提高23.5個百分點,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超過70%,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業態已成為發展新引擎。

  看發展:推進工業供給側改革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之年。

  “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增長,重點是要推動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苗圩透露,要制定實施機械、汽車、輕工、紡織、電子、建材等重點行業的分業施策專項方案,支援困難行業加快去産能、去庫存、降成本;緊緊圍繞傳統行業改造升級需求,啟動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提升工程;促進綠色建材、鋼結構、鋁型材在各領域擴大使用,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産能”被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化解過剩産能成為工業健康運作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化解産能過剩最迫切的是處置好“僵屍企業”,只有抓住這個“牛鼻子”,實現市場出清,才能把資源要素有效轉移到優勢産業中。

  苗圩表示,要堅決停止以任何形式審批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産能項目,推動能耗、環保、安全、生産不達標的低效産能有序退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行兼併、重組。中央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將主要用於解決處置“僵屍企業”帶來的職工轉崗安置、技能培訓等問題。處置“僵屍企業”,要發揮市場的倒逼機製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政府則需發揮兜底作用。(光明日報記者 楊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