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味漸濃的移動支付行業 誰將破出重圍?
- 發佈時間:2016-02-26 10: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春節過後的移動支付領域儼然成為了整個 金融行業的專業焦點。近半個月的時間裏,微信支付提現收費、Apple Pay入華以及Samsung Pay公測的消息刷爆金融圈,而隨著小米收購支付公司,華為爆出將進軍支付領域,相信不久的將來,小米pay、中興pay、華為pay,不排除還有聯想pay、酷派pay等即將席捲而來。
究其根本,密集涌入的各路玩家覬覦的絕不僅是移動支付萬億級的市場,以支付完成自身生態閉環便於侵入其他領域才是野心的初衷。
井噴絕非偶然
縱觀移動支付近兩年的發展,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6.4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一倍,並保持50%以上的增長。預計在2017年達到43萬億,市場甚至有移動支付取代實體貨幣的論調。
京東收購網銀線上、萬達收購快錢、小米收購捷付睿通、 永大集團收購海科融通、 泰禾集團收購福建一卡通等都表明支付的價值正逐步被挖掘重視,被支付寶、微信壓制下的傳統銀行、謀求轉型的手機硬體廠商及第三方支付公司、急於構建商業閉環佈局金融的巨頭都催生了移動支付開年的井噴。
支付的基礎交易連接、交易數據積累、底層賬戶體系都是打造業務閉環的核心要素,作為流量入口和戰略實施的意義不言而喻。
熱鬧背後的商業邏輯
圍繞支付延展性衍生出的多元化服務成為各方比拼的焦點。“支付機構最為重要的價值不是交易本身,而是基於交易帶來的支付數據並且基於支付賬戶可開展更多的增值服務。”相關人士指出。
銀聯聯合Apple Pay依託其品牌優勢和用戶粘性推行優惠活動培養市場,萬達背靠實體産業並購快錢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小米Pay意圖通過支付的閉環連接作用打造網際網路金融生態系統。各家立足於自身平臺戰略的實施各有側重,但根本落腳點都在於用支付打通一切。
客觀來看,每個平臺都具備相當規模的粘性用戶和品牌效應,不過與支付寶、京東以交易為主、微信以社交為切入點不同的是,小米平臺的用戶數據較為分散, 蘋果、三星手機與銀聯合作發展支付業務受限于機型支援的用戶存量,且與支付寶、微信支付或京東錢包相比,缺乏持續性的行銷和補貼活動、用戶支付習慣,都使得其他支付應用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變數。
聚焦一時的轟動效應,後續實際的市場佔有速度還要看産品的應用場景這個關鍵籌碼。
場景才是制勝法寶
對於支付而言,場景始終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兩年微信與支付寶打得火熱,日前的春晚紅包就是鮮明的例子。線下商超、機場、餐飲、水電燃煤等應用場景加上現金補貼有效培養了用戶習慣,兩者佔據了移動支付領域的大部分市場。
除此之外,起步晚于兩者但憑藉清晰的場景拓展戰略和平臺體驗升級,京東錢包的移動支付功能雖未大張旗鼓的宣傳,卻已悄然覆蓋全國各地的重點商圈,從地鐵、商超、車站等大流量入口的自動售貨機和漢堡王、賽百味、永和大王等小額高頻的快餐行業切入,延伸到覆蓋用戶日常生活的水電燃煤、洗衣、美甲、購物、藥房、養生、休閒娛樂等領域,京東錢包所取得的成績斐然,更被認為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潛在勁敵。
同樣不甘落後的還有作為“國家隊”的銀聯。有行業人士分析指出,iPhone擁有龐大的用戶數量以及較強消費能力較強的用戶人群,Apple Pay之後的Samsung Pay甚至是小米Pay都是銀聯與手機廠商的競合策略,各取所需衝擊現有支付格局,謀劃更長遠的戰略。
綜合來看,支付之戰才剛剛打響,不論結局是銀聯挑頭手機廠商、銀行、商戶的合縱連橫徹底翻身,還是支付寶、微信繼續霸佔市場,抑或是當前份額較小但後勁十足的京東錢包付款碼等殺出重圍,對於消費者而言都註定是個享受的過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