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慶走活區域經濟“一盤棋”

  • 發佈時間:2016-02-26 03:07:0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在複雜多變的宏觀環境下,重慶市地區生産總值仍然實現了11%的增長,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

  穩健發展的背後,是重慶積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一方面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另一方面,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益,推動發展提質增效。

  明確定位 找準特色

  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忠縣,集大庫區、大山區、大農村于一身,經濟增長難度大。儘管發展意願迫切,但忠縣卻在最近3年裏拒絕了10多個大型化工項目落戶。縣委書記劉貴忠説,對污染項目説“不”,忠縣的底氣來源於功能區的定位。

  2013年9月,在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等因素後,重慶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5個功能區。“忠縣被列入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保護好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劉貴忠説,根據功能定位,忠縣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把發展生態旅遊、生態工業作為支柱産業,瞄準富民與生態共贏。

  不僅是忠縣,重慶全市38個區縣都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找到了各自的功能定位,走上了差異化、特色化的協調發展道路。

  重慶是我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直轄市,區域間、城鄉間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等差異很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重慶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路徑選擇,其目的就是引導區域差異化發展、協調發展,形成全市一盤棋,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鐘説。

  據了解,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重慶市累計出臺了50多項政策措施,構建起了以《關於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為基礎,考核、産業、財政三大核心政策為支撐,眾多專項政策相配套的“1+3+N”政策體系;同時,大力提升區域互聯互通水準,一批高速公路、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實現了全市所有區縣之間、與周邊省市之間高等級公路聯通,內部交通網路也更加暢達。

  隨著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一個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區域協調發展新版圖漸漸經絡分明,五大功能區域初步形成了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的良好態勢,共同推動了全市“一盤棋”發展。都市功能核心區總部經濟、網際網路經濟、金融及結算等風生水起,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81.9%;都市功能拓展區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全市60%;城市發展新區生産總值增速領跑全市,工業投資佔全市60.8%;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綠色經濟”提速發展。

  提高供給品質 擴大有效供給

  今年1月,重慶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落實涉企政策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意見》,從金融、用工、採購、改革、稅費、保障等六大領域入手,推出30條措施,重點扶持有市場、有回款、有效益、依法誠信經營的企業,旨在通過政策引導,推進企業治理結構改革、兼併重組和“僵屍企業”處置。

  這是新年重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看來,抓好供給側改革主要應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減稅降費、簡政放權等,改善“供給約束”,降低企業運作成本;二是通過“去産能”“去庫存”,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新興服務業等,更新供給結構;三是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減少對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給抑制,提高供給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扶持小微企業發展、補民生事業短板等供給側管理方面下的功夫。

  “既優化升級傳統供給,又加快培育新供給,同時有效控制過剩産能。”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介紹説,重慶在産業佈局上重點突出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走的是産業鏈上中下游集群發展、同類産品同類企業集聚發展、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電子資訊産業是重慶近年來重點培育發展的支柱産業。為增強産業核心競爭力,把電子資訊産業做大做強,重慶突破了沿海加工貿易原材料、零部件和加工、銷售脫節的模式,通過整合延伸上下游産業鏈,形成了惠普等5大品牌商為龍頭的電子資訊産業集群,本地配套率超過70%,全行業産值的70%也留在了重慶。

  與此同時,重慶積極拓展全球視野,緊跟全球科技革命和産業發展趨勢,瞄準“中國製造2025”戰略方向和國內短缺的産品,提早佈局了物聯網機器人、頁巖氣等10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實施一批有長遠戰略意義的大項目。2013年以來,重慶10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起跑,2015年實現産值1664億元,對工業産值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重慶還通過出臺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目錄和産業禁投清單,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産能。2015年重鋼集團調整産品結構,組建了鋼結構公司,並主動壓縮産能471萬噸,通過實施規模降本、改革降本等十大舉措,全年降低成本12億元;重慶能源集團關閉7對礦井、2戶小火電企業,減少煤炭産能500萬噸;重慶糧食集團則對虧損源進行全面清理,實現米業板塊、區縣板塊盈利。今年重慶還將力爭清理僵屍企業、空殼公司和低效、無效資産等200戶。

  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保障,重慶著力改革財政扶持資金的投入方式,由之前的補貼支援改為市場化股權投入,以市場化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新興産業。目前,重慶市各類基金已累計投資上百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資200多億元,共投資項目300余個。

  重慶還通過大力實施PPP投融資改革試點,將交通基礎、能源設施、公共服務、農業水利、生態環保、資訊基礎等六大基礎設施領域面向社會資本全面放開,降低杠桿率。

  當前,重慶供給側的“短板”集中在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及教育、衛生等領域。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正在加快“最後一公里”水電路氣、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城際互聯互通、市內交通暢通、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建設,同時,擴大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