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見證“卓越工程師”養成計劃

  • 發佈時間:2016-02-24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第二看臺

  “在這四個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們不但學習到了專業知識,還積累了實際經驗,更重要的是加強了人際交往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環境適應能力。”結束在無錫愛依特紡織公司的企業實踐課程培訓後,紡織1205班康鑫湲同學對科技日報記者總結自己的收穫時這樣説。

  到企業實踐,這是江南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一部分。3年來,和康鑫湲同學一樣,紡服學院紡織工程專業先後有462名同學參加了企業實踐,在校企攜手共築的平臺上,增長知識增強本領。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目的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品質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紡服學院紡織工程專業是首批入選‘卓越計劃’的專業,從2010級開始,紡織工程專業每屆5個班約150名學生全部納入‘卓越計劃’培養範圍,成為全國紡織類專業參與這一計劃人數最多的高校。”江南大學校長陳堅説。

  卓越計劃強調實戰實訓,紡服學院從優化培養方案入手,把“能力培養+實踐探究+人格養成+創新創業”的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貫穿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構建紡織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3+1”(3年在校、1年在企業)培養模式。“我們的目標,學生不僅會設計産品,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出來。”陳堅説。通過簽訂“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協議,企業深度參與學生企業實踐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培養過程。校企協同安排課程設置、協同安排企業實踐、協同制訂考核標準、協同指導畢業論文。真正做到全員參與、全過程育人。 江南大學紡服學院院長王鴻博介紹到,卓越計劃促使我們把以前工作做了凝練總結,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縮短學校與企業間的距離,更好地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

  在陳堅看來,“卓越計劃”的特色,是把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在一起。“卓越計劃”實施以來,江南大學紡織工程專業連續3屆學生參加企業實踐,經歷畢業前“蛻變之旅”。在紡織企業結束實習的學生向科技日報的記者表示:“在做擋車工的四個月裏,我們苦過累過,最難熬的就是7、8月份,天氣酷暑炎熱,車間封閉不透風,但我們也全都咬牙堅持下來了。”

  從開始的茫然不適應,到克服困難堅持下來,對於學生來説,實習不僅是一次“洗禮”,也是一種成長。通過實習,學生不僅認識到自身知識能力的欠缺,也逐漸學會怎樣把學校教給的理論知識恰當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慢慢褪去學生的浮躁與稚嫩,實現邁向社會獨立成長的第一步。

  2013年,在無錫第一棉紡織廠紡紗車間實習的6名同學,針對細紗機的生産效率較低的問題,提出了“將江南大學現代紡織技術研究所的物聯網技術引入到細紗車間”的合理化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廠長周曄珺的重視,並將2010—2012級在工廠實習的12名同學納入該項目的産學研聯合攻關小組,很快成功開發了國內領先的細紗單錠監測系統,實現了對紗錠的全數檢測,從源頭上控制紡紗過程,既提升了産品品質,又降低了人力成本。目前已完成1萬錠中試,下一步將擴大到10萬錠,而在企業實習的4名同學也從“卓越工程師實習生”轉變成為無錫第一棉紡織廠的正式員工。

  “卓越計劃”實施以來,江南大學所培養的學生憑藉紮實的知識結構、實踐的主動性、富有團隊精神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通過探索政産學研深度合作,促進青年教師工程能力提升。經過近幾年的實踐鍛鍊,學院80%以上青年教師具有一年以上學生企業實踐指導經驗,先後有11位年輕教師由江蘇省科技廳委派兼職企業科技副總。3年中,學院與“卓越計劃”實踐基地共同承擔的江蘇省科技廳産學研前瞻性研究項目45項,有一半以上是年輕教師主持,實現了工程實踐教育和工程科技創新雙豐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