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立有效的農業市場風險預警機制

  • 發佈時間:2016-02-23 08:30:5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闔成趙卓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中央提出,要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重點提高財政、能源、糧食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農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也應成為新時期風險識別和預警的重中之重,迫切需要建立新時期農業市場風險識別、預警和應對機制。

  農業市場風險呈現新特點

  當前農業市場風險呈現出的新特點,是政策調整、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後的結果。

  經濟新常態下農業需求端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增幅放緩必然對農産品需求總量産生影響,同時我國糧食供求仍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與個別品種年度過剩並存”的狀態。如我國普通小麥供給充足的同時,優質專用小麥一直緊缺,玉米庫存高企但庫存糧品質不高、優質飼草料供給不足,這是當前農産品市場風險的重要根源。

  完善農産品價格機制帶來改革陣痛。改革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是大勢所趨,但改革的過程將是市場風險釋放的過程,由於市場各方特別是生産者已經形成“政策市”預期,在補貼機制和市場化風險防控體系尚未建立之時,改革的初期市場波動的風險甚至有可能被放大,導致農民承擔較多代價。

  國內外價格持續倒挂影響深遠。近年來我國糧棉油糖肉等主要農産品國內市場價已全面高於國外産品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後價,有些産品一度高於配額外進口到岸稅後價。價格倒挂,加之國內農業生産成本“地板”持續剛性上升,對農民種糧增收形成雙重擠壓,導致農民利益受損、農業生産不斷萎縮,加大國家糧食安全、産業安全和農民生計的風險。

  農業資訊和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目前我國的農業資訊監測預警體系與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存在農業數據採集標準不統一、共用和協同不夠、專業化程度不高、數據發佈和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同時,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訂單、期貨、保險等管理農業市場風險的機制還不完善。農戶如果“看不到、聽不懂、用不上”必須的市場資訊,無法利用價格保險鎖定收益,不能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相當於在瞬息萬變的農産品市場中“裸泳”,不僅自身收益無法保障,而且盲目跟風還會加大整個市場大起大落的風險。

  應對農業市場風險要守住三條底線

  強化農業資訊監測預警和發佈。應對農業市場風險,關鍵是預警和管理機制。農業資訊監測預警是市場經濟環境下,識別和應對農業市場風險的關鍵,必須儘快建立我國的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為引導農業生産、服務政府調控、管理市場風險提供重要支撐。

  堅決守住三條底線。應對農業市場風險要堅持底線思維,以“總量基本平衡、市場波動可控、保護農民利益、促進生産發展”為目標,把風險控制在底線之上。堅決守住三條底線:一是主産區農民收入基本穩定。防止糧食主産區農戶、新疆棉農、廣西蔗農、生豬規模養殖戶等出現大面積虧損。二是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內穀物自給率應保持在95%以上。三是確保農業産業安全。農産品加工、流通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事關農民工就業和農産品消費,防止以國內農産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普遍萎縮。

  構建農民收入安全網。市場風險管理是農民生産經營的短板,幫農民有效應對市場風險,既是保障農民收入基本穩定的需要。要用好直接補貼、價格支援、目標價格補貼、托底收購等政策工具保障農民收益,並通過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鼓勵衍生品市場發展等方式,構建農民收入安全網,讓農民特別是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種糧無後顧之憂。

  完善市場調控機制。既要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又要考慮農産品的特殊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用好價格、儲備、進出口等調控“工具箱”,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