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時期開放如何體現大國格局

  • 發佈時間:2016-02-22 14:45: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2月4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12個成員國在紐西蘭奧克蘭市正式簽署協定。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此聲稱“TPP協議將讓美國而不是中國主導制定21世紀亞太地區的路線和規則”。開放是我國基本國策,TPP的簽署讓我國的開放處於多邊化來襲的風口浪尖,開放戰略走到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作為一個有能力、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在新時期有必要與時俱進,對開放戰略進行升級,以“一帶一路”為引領,在更大的格局上推動更深、更廣的開放。

  陸海並重,九州同進。歷史上,我國長期秉持大陸國家發展理念,重陸輕海,嚴重時甚至完全禁海,“片板不許下海”(明朝),閉關必將鎖國,在大航海時代之後長期沉睡,至今仍在追趕。改革開放以來又重海輕陸,五大特區全部位於東南沿海,對外貿易運輸量的90%通過海上運輸完成,孔雀東南飛,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區域差距拉大。然而,我國既是一個海洋大國,更是一個陸地大國,國土縱深廣,橫跨5個時區,西連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東臨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這決定了我國的開放必須陸權和海權俱重,重陸輕海,落後於時代;重海輕陸,偏離了國情。“一帶一路”開放新戰略即是在東南沿海開放的基礎上繼續往前走,絲綢之路經濟帶重新強調陸地開放,強化與歐亞大陸的聯繫,打通與西歐的陸地連接,共建“世界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繼續強調海洋開放,且由太平洋向印度洋延伸,強化南南合作,共營“黃金航道”。與東南沿海開放的單線不同,“一帶一路”通過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條經濟走廊建設實現了多線開放,內地從開放末梢轉變為開放前沿,孔雀可四方飛,從而形成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格局。

  內外聯動,雙向開放。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以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撬開開放大門,成效顯著。經過37年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已經建設成為世界工廠,我國在2013年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2014年成為全球第一吸引外資大國。但是,貿易以“兩頭在外”的傳統産業加工貿易為主,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欠缺;投資以外資“引進來”為主,內資“走出去”欠缺。雖然對外聯繫緊密,但開放更多的是飛地性、單向的,是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外向型經濟,而不是國際競爭力較強的開放型經濟。開放型經濟要求不僅要繼續做好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還要發展內外分工的一般貿易,更要提升貿易軟化率(即生産中知識和腦力勞動的消耗增長)和産品的技術水準;不僅要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外商來國內投資,還要拓展通道便利國內資本“走出去”投資,更要提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新時期的開放戰略必須內外相互促進,雙向流動,與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三去一降一補”産業深度調整相結合,與供給側改革政策相銜接。通過“一帶一路”推動國內過剩産能的消化,適度延長過剩産品的生命週期;通過服務貿易和資本市場的開放,促進産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力的形成;通過更廣範圍的“走出去”,促進我國生産力主動向全球佈局,擴大我國産業力量的全球影響力。

  權責並舉,勇於擔當。大國在國際關係中起到主導作用,是國際秩序中的骨架,這決定了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但同時也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無可否認,無論是18、19世紀的歐洲還是20世紀的美國,既在主導當時全球格局構建中謀取了巨大利益,也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做出了積極貢獻。近代以來,我國一直是工業經濟的追趕者和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雖國大,非大國,在夾縫中汲取利益,對權責是如履薄冰。經過37年的改革開放,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貿易大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是名副其實的大國。大國當大度,有擔當,有參與全球治理的勇氣和信心。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秩序重建中,國際公共産品緊缺,尤其是在新的産業分工體系中,經濟外部效應的國際化趨勢明顯。一國工業發展中伴生的負面影響會迅速波及他國;全球面臨的氣候、能源甚至貧困等共同挑戰,一國也難以獨立應對。這要求我國在新時期的開放中必須坦誠地承認自身的大國地位,並承擔相應的大國責任,既在國際格局構建中增進自身利益與話語權,也在全球治理中承擔應有的大國責任,共商共建共用“地球村”。作者鄧江年,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