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大腫塊 竟是寄生蟲
- 發佈時間:2016-02-19 07:29:32 來源: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 (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石青青 劉建明)B超檢查發現肝臟長了個大腫塊,韓先生害怕是肝癌,不過,進一步檢查發現,這個腫塊裏面全是寄生蟲。原來,韓先生患了罕見的肝包蟲病。
春節過後,在廈工作的韓先生因為上腹部悶脹不適前往中山醫院肝膽胰外科就診。得知肝裏面有個大腫塊,韓先生和家人陷入恐慌。接診的尹震宇教授安慰他們,“先別著急,憑我的經驗看,不像是肝癌,建議你住院進一步檢查。”
接下來的磁共振檢查提示是“右肝巨大肝包蟲”,這一結果出乎醫生的意料。肝包蟲病又稱肝棘球蚴病,是牧區較常見的寄生蟲病, 在中國主要流行于畜牧業發達的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內蒙古和西藏等地,在東南沿海地區極其少見。醫生詳細詢問病史,才知道韓先生來自寧夏,曾經在牧場生活過。尹震宇教授馬上制定了手術方式,完整切除了這個腫塊。
尹震宇教授介紹,肝包蟲病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發病率極低,病因是犬絳蟲寄生在狗的小腸內,隨糞便排出的蟲卵常黏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後,即被感染。蟲卵經腸內消化液作用,蚴脫殼而出,穿過腸黏膜,進入門靜脈系統,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臟內。蚴在體內經3周,便發育為包蟲囊,包蟲囊在肝內逐漸長大。肝包蟲病臨床表現潛伏期長達5~30年,不少病例症狀不明顯,偶因右上腹出現腫塊,或在屍檢時才被發現。包蟲囊可小如葡萄,大至囊內容物達20000ml。當包蟲囊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可引起鄰近臟器的壓迫症狀,影響呼吸,導致下肢浮腫、腹水、脾腫大,發生飽脹,噁心、嘔吐等,並可發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臟器阻塞等並發癥。對於此病,腹部B超為首選檢查方法,進一步明確診斷可通過CT及磁共振等檢查。手術治療仍為首選,主要是清除內囊,防止囊液外溢,消滅外囊殘腔,預防感染。
尹教授提醒,隨著人們生活品質提高,各種寵物走進廣大家庭。飼養寵物要注意講究衛生,並定期給寵物注射疫苗及體檢,謹防將自己和家人暴露在寄生蟲感染風險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