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奈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 發佈時間:2016-02-18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摩擦生電,是個盡人皆知的事情,初中物理電學部分的第一課就是摩擦起電,而乾燥環境下由於摩擦而造成的靜電常常讓人頭疼不已。既然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如何讓這個令人厭煩的問題變成人見人愛的“正能量”?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奈米能源與壓電(光)電子學發展前沿”為主題的第5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基於奈米能源與壓電電子學理論而研發出來的摩擦奈米發電機,讓摩擦發電不再是幻想。

  世上最小的發電機

  這種摩擦奈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奈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

  奈米能源是指基於奈米技術和奈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其實早在2007年4月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就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中科院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研究員研製的由超聲波驅動的直流奈米發電機。而更早的2006年4月,一向對新方法、新理論十分熱衷的《科學》雜誌,也曾報道過王中林領導的小組首次在奈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範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研究成果。

  王中林當時研製的這個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巧妙地利用了奈米線的半導體性能和壓電效應: 通過外界環境震動,無論是超聲波,還是人的行走、潮汐的運動,甚至心臟跳動(如果被植入人體內部的話),使得奈米線因機械運動所産生的動能傳導,而産生微小的共振、擺動、變形,從而在表面積累起電荷,再由奈米線所附著的電極板輸出電流。

  據測算,當時這種奈米發電機的發電效率可以達到17%—30%。要知道,現在最好的太陽能電池的實際發電效率也僅在20%上下。

  不過這樣的發電效率依然不能令人滿意。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中林團隊發現表面上修飾著奈米結構的塑膠薄膜,互相摩擦産生的靜電電壓電流是過去用壓電産生的幾十倍,這個發現讓他們興奮異常。之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使得輸出功率提高了五個數量級。通過實驗驗證這種摩擦奈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真是驚人啊!

  由於摩擦這一現象很普遍,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此團隊發明瞭四種模式,可以把接觸、滑動等四種不同的狀態轉化成電能。這種摩擦奈米發電機由特殊設計具有奈米結構的高分子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組成,輔以極少量的金屬電極材料,造價低廉,成品輕盈,耐腐蝕,它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奈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

  換個思路變身感測器

  觸發摩擦奈米發電機,它就能發出信號,那反過來,如果監測信號,就知道它觸發的情況

  近年來,尺寸微小、功耗低、反應靈敏的奈米器件和奈米機器人,一直是奈米學術界的前沿,因為它可以完成微觀醫療以及遙感等普通人力難以企及的使命。但對於全球眾多的研究者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不管奈米器械做到多小,仍然不得不依賴龐大的外接電源。更不用説由於常規電池多含有毒性物質,使得一些醫用奈米微型設備無法植入人體。

  如果不能同步實現器件和電源的小型化,讓奈米器械進入微觀世界,也許只能是紙上談兵。現在,隨著奈米發電機的出現,這一前景重新變得光明起來。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查爾斯·萊博認為,這一發明為如何給奈米器件提供電力這一關鍵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

  除了完全無線、可生物植入、長時期甚至終生無需照管的奈米或微電子器件之外,將來每個人的衣服上、鞋子裏等,都可以放置這樣的電源,為身上攜帶的便攜電子設備(包括MP3、手機等)提供能量。這樣智慧穿戴設備才可能越來越流行。

  奈米能源另一個應用是自驅動的傳感系統,它解決了制約物聯網發展的微電源問題,從而實現無線感測器在無人看護下,穩定、可靠、長時間低成本運作。而按另一種思路設計的感測器,還可以為醫療和安全提供解決方案。

  王中林介紹説,觸發摩擦奈米發電機,它就能發出信號,如果發電機是把電流收集起來,那反過來,如果我監測信號,就知道它觸發的情況。他利用這一原理設計了一個小型感測器,貼在胸部、喉嚨上,可以測量我們血壓和血液在身體的流動狀態。

  這一思路還可以應用到安保方面。把這種感測器安裝在門把手上,如果有人按上去就會産生信號從而實現立即報警。同樣的原理還可以安裝到地面上、屋子裏,當無人進入時不會開啟,但一旦有人踩上去,它就可以産生信號並啟動監視狀態。這種應用不僅節能而且節省數據。

  奈米能源的巨大能量

  海水流動晝夜不停,為摩擦奈米發電機提供了穩定的工作環境,根據粗略測算,在200公里乘以200公里的海面,利用5米深的水就可以産生相當於三峽的總電量

  奈米能源可以解決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微小系統的問題,其産生的巨大能源可以誘發能源革命。

  利用海水波浪産生的摩擦效用,研究者們設計研發了水能摩擦奈米發電機,將其結成網狀放置到海洋中,會使海水無規則的運動轉變為源源不斷的電能。據實驗測算,每平方公里的海面將可以産生兆瓦級的電能輸出。

  王中林團隊利用固液界面的摩擦起電現象研製的“水能摩擦奈米發電機”,可用於對河流、雨滴、海浪的動能收集。通過摩擦奈米發電機四種基本模式的組合應用,這種發電機可以高效地回收海洋中的動能資源,包括水的上下浮動、海浪、海流、海水的拍打。他説,“水能摩擦奈米發電機”首次實現固液界面摩擦發電。以前,一般認為只有在乾燥條件下才能摩擦起電;該技術也實現了對水滴和波浪動能的同時收集。

  王中林院士説,我國海域遼闊,海水流動晝夜不停,這為摩擦奈米發電機提供了穩定的工作環境。依託海洋,這種“藍色能源”或將超越“綠色能源”,具有廣闊市場前景。根據粗略測算,在200公里乘以200公里的海面,利用5米深的水就可以産生相當於三峽的總電量。

  同時,利用人流踩踏、汽車輪胎摩擦地面,也可發電。例如,北京西單商業區一天的人流踩踏産生的電,相當於約2.5噸煤燃燒所發的電。同樣的,利用奈米發電機也可以利用汽車車輪與地面的摩擦而在此前白白浪費掉的能源回收利用。

  據報道,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和工程學副教授王旭東(音譯)和他的博士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他們認為,奈米發電機可以從路面和車輛車輪之間電位差的變化來獲得電能。經過研究確定,這種摩擦發電的效率與汽車的重量和速度有密切關係。根據車輛和其行駛狀態不同,發電量會有相應變化,但總體估計,這種裝置大約能將車輛的燃油效率提高至少10%。

  記者從此次香山會議上了解到,目前以我國科學家為主體的研究團隊已經對奈米發電機及壓電(光)電子學的基礎理論、材料的可控製備及新型電子學器件設計積累了基礎,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創新型研究成果,相關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去年9月,湯森路透集團發佈了2015年度論文引用桂冠獎獲獎名單,王中林位列其中。

  我們期待著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受惠于這一研究引發的能源革命,使用上更乾淨而持續的能源,同時也可以享受這一技術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