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吉林玉米增産不增收:除了減面積 如何去産能?

  • 發佈時間:2016-02-14 07:04: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隨著糧食生産連年豐收,我國糧食市場供需整體寬鬆,玉米等品種呈現出階段性過剩特徵。糧食生産轉方式、調結構勢在必行。去年11月,農業部發佈關於“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總體思路是在鞏固提升優勢産區産能的同時,適當調減非優勢産區産能。糧食種植結構將進行怎樣的調整?種糧農民目前收入狀況如何,還有哪些顧慮?下游糧食加工企業如何看待和應對調整?

  本報記者深入玉米種植大省吉林進行了實地探訪。

  不管怎麼調整,賣得出去,農民才敢種

  “玉米增産了,卻沒增收,開春這地該咋種?”這幾天,吉林省松原市伯都鄉伯都村農戶武君一直在尋思。

  54歲的武君種了20多年地。去年,他把玉米的種植面積由2坰多增加到4坰,一年下來,打了9萬多斤玉米。

  糧食增産,糧價卻跌了。2015年,國家臨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確定為“國標三等”每斤1元,比上年每斤降價0.12元。“按一斤玉米少賣1毛錢算,一坰地就少賣2000多元錢。”武君掰著手指頭計算去年的收入,僅僅是沒賠錢。

  “今年天暖和,有的‘地趴糧’捂得發黴了。咱家還好,脫粒後,直接放到苞米樓子繼續晾幹。”武君指著自家院裏存糧的地方向記者介紹,“打算過了年再賣,幹苞米還能多賣點錢。”

  記者了解到,去年12月中旬以來,吉林省臨儲玉米日進度在6億斤以上,並保持平穩略增態勢。截至1月27日,全省累計收購新糧658.1億斤,同比增加233.4億斤。

  看著村裏的左鄰右舍都在賣糧,武君也有點著急,擔心過了春節價格會更低。對於新一年的玉米價格,農民們普遍預期還得再降, 一部分人打算把地流轉出去不種了,或是盤算著改種別的。

  對此,武君倒有自己的看法,“地還得種!農民不種地幹啥?明年還打算種玉米,咋説種這個還能有人收。好好種著,一坰地要是打個3萬斤,也能剩點錢。”他覺著再不濟,還能剩點柴火燒,“冬天就靠燒秸稈取暖,不種玉米,不也得花錢買柴火麼。”

  武君算了筆賬,改種大豆,一坰地一般産5000斤左右,市場價一斤在2元上下。“大豆不值錢,産量還低,好多品種幹長苗不長豆。”

  種點花生、蔬菜呢?他也琢磨過,“有技術指導也能種,但關鍵是賣得出去,才敢種。”

  “讓農民調整種植結構,關鍵得看收益,根子上還是市場説了算。”榆樹市農業局副局長孟繁野,紮根農村幾十年,對此深有感觸。

  玉米的生産現狀、耕地的過度利用,讓種植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這也能給耕地提供適度“喘息”的機會。儘管近年來土地加速流轉,規模經營不斷擴大,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沒有根本改變,這也成為種植結構調整的一大障礙。

  “比如,伴隨種植結構調整提出的適度休耕,可是怎麼休,讓誰休,誰給拿錢,誰來監管都是問題。一家一戶農家説休了,實際沒休怎麼辦?”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認為,種植結構調整需要隨著農業生産規模化,循序漸進地實現。

  加工企業加緊優化工藝,調整效應向上游農業生産環節延伸

  一段時間以來,玉米原糧價格居高不下,深加工産品價格持續回落,一些玉米深加工企業面臨停産、限産。據了解,目前吉林省10萬噸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22戶,能夠正常生産的14戶。吉林省每年玉米加工能力300億斤,但實際只達到200多億斤。

  儘管如此,吉林省松原市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去年仍然注入9億元現金支援項目擴容改造,優化産品結構。總經理肖非認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具有天然優勢,距離煤炭和原料産地近,在這幾年的艱難期,企業最大限度優化工藝,降低生産成本。

  截至去年底,整個吉林糧食庫存依然比較大。全省糧食庫存1076億斤,其中臨儲玉米885億斤,佔庫存總量的82%。

  “眼下,公司場地存放3.5萬噸玉米,是企業15天左右的用量。”肖非介紹,這個量都是1920元一噸收進來的,價格一降,收糧量迅速下跌。

  “把糧食就地加工轉化,既保證農民收益,也能讓加工企業生存,同時解決就業問題,這就是最大的效益。”韓福春説,對於政府來説農戶和企業“手心手背都是肉”。

  政策性收儲要求玉米生霉粒在2%以內,生霉粒超標則需要通過深加工企業就地轉化。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吉林省對企業在省內自購自用的玉米按實際加工消耗給予每噸250元補貼。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2015年約收入生霉粒2%至5%的玉米26.8萬噸。得益於補貼政策,公司2015年減虧6670萬元。

  “從長期看,只有解決國內外價格倒挂,才能充分發揮企業的産能,實現玉米就地轉化,解決農民賣糧難和短期庫存積壓的問題。”肖非説,這樣企業産品才能衝到國際市場上競爭。

  “1噸玉米一年庫存成本184元,而且只能存3年。各個部門都得抓緊研究如何依靠市場手段找到銷路。”韓福春説。他認為,目前“靠天吃飯”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這幾年趕上豐水期,糧食收成好。有水無肥一半谷,有肥無水望天哭,糧食生産這根弦任何時候不能放鬆。”

  從今年起,吉林省每年將新建倉容300萬噸、新增外運能力50萬噸、維修改造烘乾能力300萬噸、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3萬套,力爭實現糧食順暢有序流通。

  “東北氣候適宜存糧,庫存大一些對吉林省是利好。”韓福春説,糧食倉儲業快速發展,也成為拉動吉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調結構還得依靠市場,糧食生産要從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

  作為糧食主産區,吉林省每年糧食産量在700億斤左右,其中玉米約560億斤,稻穀約120億斤,大豆約8億斤,雜糧雜豆約20億斤。

  據介紹,去年,吉林省大米銷售形勢好,一斤大米市場售價1.65元左右,高端大米則賣到40多元錢一斤。大米市場好,帶動了稻穀銷售,該省120億斤稻穀中,超過100億斤實現了通過市場銷售。

  “水稻變大米”不給倉儲增加困難,還能賣個好價錢。如今,吉林省正力爭用三到五年把吉林大米打造成中高端大米,爭取每斤平均賣到6元錢。

  和玉米價格下調相比,水稻價格相對穩定。“榆樹市還有十幾萬畝的潛力地塊,靠近水源,可以旱田改水田。農民更容易接受。”孟繁野説,為了調整種植結構,榆樹市還結合黑土地保護項目,通過對農民進行補貼,推廣大豆種植。

  1月,雖已是冬閒季節,吉林省臨江市百餘名農戶代表齊聚一堂,參與藜麥種植示範推廣培訓會。

  臨江市位於吉林省東部山區,很多鄉屯位於高寒山地,適合藜麥生長。“隨著‘退糧進特’的種植結構調整,臨江市特色作物不斷增多,今年將推廣九十來坰地種植藜麥。”市農業和畜牧業局局長杜羿介紹。

  去年,臨江市四道溝元寶頂村農民李傳武試種了23畝藜麥。“一畝産300多斤,企業按一斤8元回收。可種一畝玉米,就算産1400斤也才能賣1200元。”李傳武今年打算再擴大種植面積,帶領更多農戶接種藜麥的訂單。

  “調結構不如調整市場。”孟繁野認為。目前,吉林省正加快資源整合和品牌培育,全力打好“豆米牌”。同時,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統籌抓好雜糧雜豆等優勢特色農産品的品牌培育和市場行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糧食生産從數量型到品質型轉變。比如,抗蟲害、含水低的優質玉米更容易賣出好價。”韓福春説,國家臨儲標準也導向優質糧食生産。

  吉林省的大部分地區屬於北方農牧交錯區,國家也提出了以發展青貯玉米和糧豆輪作、花生、雜糧生産為主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方向。其中,結合畜牧業發展需求,無疑成為前提。究竟該如何落實國家政策,吉林省農委相關人員表示,具體政策尚在研究醞釀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