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絲路“胡瓶”改變中國人的飲酒方式

  • 發佈時間:2016-02-10 10:36: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馮國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西安2月10日電(記者馮國)致力於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研究的專家表示,類似於今天執壺的“胡瓶”實際上是由西亞、中亞傳來的,其在唐朝流行後一改裝盛飲料、乳品、葡萄酒等形象,逐漸演變成一種注器,進而以酒壺之姿躋身酒具家族,改變了中國人的注酒甚至飲酒方式。

  絲綢之路飲食文化交流專家、蘭州財經大學教授高啟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學界一直關注絲路“胡瓶”的定義、質地、形制、出土地、傳入時間等研究,普遍認為它是從西方傳入的一種有別於中原瓶類盛容注器的一種特殊器皿,但其對中原飲酒方式的影響卻鮮有涉獵。

  漢代以前的瓶子是侈口、細頸、鼓腹、圈足的盛容器,日常主要用於汲水、灑水。從目前出土實物及圖像、記載看,早期的酒事活動中,均沒有瓶子出現,盛酒、挹注酒、飲酒,用的多是甕、尊、勺等器具。譬如,甕用於儲存酒,尊用於飲酒時盛酒,勺從尊中挹酒,羽觴(耳杯)則用於飲酒,瓶子基本與酒事無涉。

  高啟安説,經過大量的文獻學和圖像學考察,不難發現“胡瓶”是對其從外域傳入而起的名字,其他叫法還有“注瓶”“銀瓶”“注子”“執壺” “鳳首壺”“帶把長頸瓶”“帶把壺”“單柄壺”“環柄長頸雞頭壺”等。除出土者外,唐代“胡瓶”圖像多見於三彩駱駝馱載或飲酒場合,其功能主要是盛容、注入液體。

  初步統計,目前中國“胡瓶”的圖像資料主要分佈于墓葬壁畫、線刻畫、石棺床刻畫、藝術品,以及敦煌的壁畫、絹畫、紙畫和出土實物之中。“胡瓶”材質為金為銅或為陶,但其功能、形制均大同小異。此外,日本正倉院藏兩件瓶類盛容器中一件標明為“胡瓶”,一些佛經中也有“胡瓶手”的記載。

  “胡瓶”在西方怎麼用呢?高啟安認為,作為流行器皿,它與西方長期飲用乳品有關,其作用主要是為家人、食客分配注入乳品,從而形成手執單柄方便、其流細長如鳥喙、其足環而穩定的易注液體的特點。唐代出現大量駱駝馱胡瓶的藝術品,其實反映了胡人以之汲水、燒水、燒奶飲用的生活方式;至於大量出現于宴飲場合,很可能是以其注飲葡萄酒,顯示時尚或奢侈的飲食生活。

  “胡瓶”怎麼成了中國酒瓶呢?專家認為,以尊勺盛酒、注酒,挹注時不精準,容易灑落和飄入灰塵,同時操作繁瑣,酒精易揮發而影響酒的品質。從東漢魏晉以來,“胡瓶”傳入中土,遂因其有流、有把、有蓋,以之注酒,有絕塵埃、不易灑落、注酒精準、手執把取方便簡易等優點,逐漸取代了尊勺注酒方式,成了迄今仍通行的注酒器——酒壺。

  “胡瓶”稱謂什麼時候消失的呢?高啟安説,中唐以後,“胡瓶”漸漸融入中原文化,其樣式漸多,而且出現了一種大小合適的專用注酒“小胡瓶”改稱“酒壺”,同類的器皿還用在烹茶上被稱為“茶壺”。最遲至宋元以後史料的注酒器中,幾乎看不到“胡瓶”稱謂,而管狀流的酒壺已開始大行其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