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神州釀團圓

  • 發佈時間:2016-02-06 06: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有著5000年文明的古國,中國擁有豐富的傳統節慶活動。中國人的人生觀、自然觀與宗教觀,透過不同的節慶不同的習俗,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當我們了解中國的節慶文化時,便是走進了國人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

  春節,是世界華人的共同節日。無論平時如何鬆散,只要到了春節,“回家過年”便成為思鄉遊子的共同心願。近些年來,每到春節時所形成人口大流動,是世界各民族罕見的文化現象,這便是通過節慶來加強族群群體之間的民族認同感的極好例證。在節日期間,祖國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奠祖先、除舊迎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中國地廣人眾,南北東西生活習俗差異較大,雖同為過年,但不同地區的民族和不同人群過年的活動都是各具特色而豐富多彩的,且帶著濃濃的地域特徵。

  北京

  那些古老的廟會

  過年對老北京人來説,最重要最有特點的便是春季期間的趕廟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近郊計有700余座廟宇。春節期間,各大小寺廟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廟前設有集市,稱作廟會。趕廟會既是老北京人春節期間外出的一個重要活動,也是一個購物交易的重要方式。北京廟會以白雲觀、隆福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

  白雲觀廟會,也稱為“燕九節”,是北京傳統廟會之一。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其前身係唐代的天長觀、金代的太極宮,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西元1227年全真派創始人長春真人丘處機羽化於此,後來,民間開始謁廟上香,演變成“燕九節”,白雲觀廟會由此而來。白雲觀廟會以時間長(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宗教特色濃厚(正月初八日“順星”,即祭星,此日香客們朝拜星神,以求一年平安吉祥;正月初九日慶祝“玉皇大帝誕辰”;正月十八夜的“會神仙”,神仙化身凡人度有緣者;“宴邱會”,觀內舉行盛大法會,紀念丘處機),香火旺盛而著稱。除此之外白雲觀廟會還有各種民俗活動和物資交易。1958年沿襲數百年的廟會在大躍進的年代裏停止了活動,一直到2005年白雲觀廟會才得以重新開放。

  隆福寺廟會是北京過去著名的民間大廟會。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始建於明景泰元年(西元1452年),清雍正元年重修。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意,香火極旺,所以這裡的廟會人氣極旺,居北京五大廟會之首。清代,每月逢農曆初一、初二、初九、初十開廟會。1930年起改為陽曆,每月開廟12或13天。每逢廟期,人流如潮,人們可以在這裡購買到各種各樣的土特名産,吃到各色各樣的北京風味小吃,還可觀看民間戲曲。這實質上已是一個集宗教、商貿、文藝演出為一體的大型民間交往活動場所。1949年後,政府將攤販等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設立固定攤位,獨立經營,取名為“東四人民市場”。現隆福大廈成為商業大樓,而隆福寺已蕩然無存,隆福寺廟會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東嶽廟廟會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廟會之一,也是北京廟會的代表。自元代以來,以東嶽廟為依託,逐漸形成了融宗教、商貿、娛樂等內容為一體的民俗景觀——廟會。到了近代東嶽廟會主要以祈福納祥,祈福禳安的“福”文化為核心。其活動有戴福還家、打金錢眼、摸銅特等。1949年後逐漸沉寂,直到1999年才又重新恢復開放,2002年東嶽廟春節文化廟會成功過渡為“北京民俗文化節”,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閬中

  春節自此來

  你知道嗎?春節的發源地是四川閬中古城。

  閬中市,傳説中伏羲的母親在此孕育了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伏羲在這裡觀景象、演曆法、創八卦、立元旦、初定春節,因而被譽為農神或春神。歷經夏商周秦,中國曆法仍未統一。漢武帝元封七年(西元前104年),閬中人落下閎是民間一名優秀的歷算學家,在前人曆法的基礎上由他創制了《太初歷》,較為科學地將一年分為四個季節並分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中原地區一年中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確立正月初一為歲首,冬季十二月底為歲末的歷日制度,即歲末一天為除夕,次日為春節。春為歲初,元和旦都是開始,故而春節又稱元旦,表示一年之始,是歲之首。歷時2000多年未變,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後,廢除宣統年號,改為西歷紀元法,把西歷1月1日稱為“元旦”,才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以示區別。

  為紀念伏羲和落下閎,2009年中國民俗學會將閬中命名為“中國春節之鄉”,閬中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春節的發源地。

  晉中

  永不熄滅的社火

  春節是漢民族作為一個古老農耕民族在歲末年頭,季節轉換的一個關鍵過渡時期,是秋收已過春播未到而進入冬眠的休養期,也是一個最悠閒的時期。故而各種祭祀活動和民間娛樂活動在農耕文明時代也就自然放在了這個時間段。民間社火,即是流行于我國北方山西、陜西、河北、河南、遼寧一帶廣大地區的漢族民間春節期間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其起源很早,大約在商周時期便有了對土地和火的原始崇拜和祭祀性活動。“社”即為土地,社稷就是國家土地。“社”就是土地之神,“火”就是“火祖”,即火神。火神給予人間溫暖、熟食和光明。這樣,人們出於對遠古圖騰的崇拜,也為了顯示神靈的偉大,便以各種面具賦予其神威,配以音樂和舞蹈的方式祭土神與火神。這便是把古代的儺戲、儺舞與社火戲有機融為一體,逐漸形成的“民間社火”。崇拜社神與火神以牛羊為犧牲祭供神祇,以儺舞為形悅神,同時也悅己,從而祈求土神和火神保祐蒼生平安,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驅邪避害。

  漢晉至隋唐,還以大儺戲等方式來祭祀天地和火神、水神、風神、雷神、雲神等。直至宋代儺逐漸為社火所相融並逐漸替代。且社火在民間得到了極大發展,漢民族的民間社火已逐漸包羅萬象,社火由祭祀、巫術、百戲、樂舞、雜耍等組成。

  每逢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組織社火表演,四鄉八寨,相互串聯,相互比賽,共同表演。既祈福神祇保祐,又作為民間文化娛樂的重要形式,送戲到村,愉悅人民。

  山西晉中的社火,傳承歷史悠久,社火戲繁多,計有七大類二百餘種,如抬棍、背棍、撅棍、旱船、高蹺、舞龍、舞獅、旱船花燈、鑼鼓八音、架火等。節日期間還要舉辦大型燈展,精品社火街頭遊演,架火焰火晚會等,被公認為“中國社火之鄉”。晉中百姓樂此不疲,代代相襲,輩輩相傳,守護著永不熄滅的“社火”。(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范建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