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世界工廠”正在轉身——東莞外資調查

  • 發佈時間:2016-02-03 11:02:3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記者王希、熊爭艷、葉前)這裡是中國製造業重鎮,“世界工廠”的名號蜚聲海內外。

  這裡曾誕生全國第一批“三來一補”工廠,中國經濟從此與世界有了割不斷的臍帶。

  能否率先在後金融危機的轉型“陣痛”轉机身?低成本優勢漸失後,外資“撤離潮”是大勢所趨還是言過其實?“世界工廠”未來將為世界提供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來到廣東省東莞市調查。

  外資有來有走,實現“量質齊飛”

  歲末年初,已近午夜時分,地處廣深經濟走廊中段的東莞市常平鎮上,仍有不少大貨車滿載貨物呼嘯而過。

  這是一座靠製造業起家的城市。

  2015年東莞地區生産總值增長約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邁入了“6000億元俱樂部”,智慧手機、電子元器件以及服裝、鞋帽等産品産量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東莞堵車,全球缺貨”,並非只是一句玩笑。

  “世界工廠”招牌背後,佔東莞對外貿易額和工業增加值六成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過,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外企一樣,他們正承受著當下國內要素成本上升、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種種壓力。唯一的不同是,這種“不適”感或許來得更早一些。

  “2008年金融危機剛發生,我們走訪企業時就發現訂單下滑,因此預判外貿可能會遇到困難,而當時內陸地區出口普遍還是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還是有道理的。”當地政府商務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正是因為在對外經貿領域具有這種“風向標”作用,東莞外資企業的風吹草動總能引發外界聚焦,“倒閉潮”“撤資潮”等報道也屢屢見諸報端。

  對此,東莞市商務局副局長方見波説,東莞有外資企業倒閉外遷是事實,尤其諾基亞東莞工廠、聯勝電子等個別大型工廠關停結業格外受到關注。但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品質來看,都屬於正常範圍,並沒有出現所謂的“搬遷潮”。

  他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15年東莞共有362家外企關停外遷,其中以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而此前三年,東莞關停外遷外資企業數分別為569家、454家、434家。

  事實上,“倒閉”的最高峰值出現在2008年,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東莞857家外企關停外遷。之後,關停企業數量逐年遞減。

  如果在更長的時間尺度裏觀察,會發現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有“生”有“死”實屬正常。從1979年至2008年間,東莞累計吸引外資企業2.7萬餘家,2008年實有約1.2萬家。這意味著國際金融危機前,平均每年企業按照市場規律自然消亡500家左右,約佔總量的4%至5%。

  “東莞的‘世界工廠’地位,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慢慢積累形成。這裡産業鏈成熟,上下游配合默契,而東南亞除了人工成本低一些外,在産業的成熟度和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面還無法挑戰東莞。”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説。

  外資仍在不停地涌入東莞。2015年,東莞實際吸收外資53.2億美元,增長17.5%。其中外資在科研技術行業投資增長135%,在金融行業的投資增幅高達696%,服務業超過製造業成為“吸金大戶”。

  東莞百利達健康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草彅和彥,是當地日商協會的副會長。在他印象中,這些年東莞日資企業有來的也有離開的,但總體並沒有突出變化。

  儘管成本上升讓很多企業有了壓力,但聚集的上下游企業、較低的物流成本、細化的分工服務等因素,牢牢地吸引著一大批外資企業,他們選擇了留在東莞。

  草彅和彥本人就有親身經歷。為了開拓亞洲市場,他所在的企業兩年前曾考慮再建設一個工廠。草彅本人率隊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考察了一圈後,公司放棄了這個計劃,而決定將東莞工廠産能每年擴大10%。

  “這些國家雖然土地和人工便宜,但産業配套都比不上東莞。比如在越南,我們這樣的健康器材,找不到合適的包裝材料。而在東莞,這種廠家很多,價格便宜品質也能滿足各種要求。”一個小小的包裝盒,道出了東莞産業鏈配套完整的優勢所在。

  轉型大勢所趨,創新破解困局

  在不少人印象中,東莞是低端製造業的樂園。“玩具之都”“傢具之都”“鞋業製造中心”……這些標簽所代表的,是過去30多年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發展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資相結合後,取得的驕人成績。

  然而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減,東莞早期在“孔雀東南飛”背景下形成的勞動力“洼地”效應逐漸喪失。目前在東莞,企業需要為一線普工每人每月支付3000至4000元的成本,相當於緬甸、越南等地的兩至三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産品附加值與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高的外資企業倒下或離開,同時更多更強的企業不斷成長,迎來一輪新的生命週期。

  龍昌數位科技有限公司是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落戶東莞的“三來一補”外資企業。走進龍昌位於東莞常平鎮的注塑車間,一台台機器手正在緊張工作,它們一刻不停地打開注塑機艙門,將剛剛成型還發燙的塑膠玩具部件揀出來送上傳送帶,同時將邊角料投入收集筒等待再次利用。

  “1台機器手就可以替代1個分揀工人,不僅精確度高、穩定性強,還避免了分揀過程中的燙傷事故。”企業項目經理張利民介紹説,近年來市場的變化逼著企業“機器換人”,2015年底企業自動化率達到40%左右。

  除了依靠自動化提升生産效率外,這家全球知名的玩具製造商還與國內大專院校合作成立智慧技術研究院,進軍智慧機器人物聯網等高端科技領域,奮力向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顛覆了人們對製造企業機器轟鳴、粉塵滾滾的刻板印象。

  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升級過程中,也給東莞與全球前沿科技結合帶來了機遇。

  在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近年來匯集了一批中外創新型科技企業,將工業機器人作為發展方向的李群自動化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夏天,由李群自動化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條機器人月餅包裝線投産。8台李群機器人組合而成的包裝線可以實現分揀、裝盒、封箱等多項工藝,每小時上千盒的産能,全程只需4人監管,節省人力的同時大大減少了包裝過程中出現的品質問題。

  據李群自動化總經理石金博介紹,目前已經有食品企業聞訊而來,要求訂購這樣的包裝線,預計2016年企業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有望從2015年約200台躍升至1000台左右。

  從手機、電腦到數控機床,從汽車零部件到機器人、智慧設備,東莞製造業出現了對包括外資在內的低端産能的擠出效應,産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變為勞動密集和技術、資金密集型並重,加工製造業層級逐步提升。

   競爭日趨激烈,提升自身“磁力”

  “從長期發展看,企業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搬遷是個發展規律。我們當下需要做的是,提高在東莞的運營效率。”已在東莞耕耘20多年的利威鞋業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查克·吉裏思説。

  利威的母公司美國布朗鞋業擁有百年製鞋歷史,是全球最大的鞋業貿易公司之一。近年來,東莞在其全球佈局中的角色不斷變化,最初主要集中在製造環節,現在則成為布朗鞋業在全球最重要的設計研發中心。

  “我們幾年前關閉了台灣辦公室,義大利設計部只剩20多人,東莞公司則不斷擴容,現在的600多員工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儘管如此,吉裏思還是坦言,過去幾十年,企業從美國遷到台灣再到中國大陸,大陸現在也越來越貴,不排除以後會外遷到東南亞。

  東莞人自己對未來引資比較優勢的變化,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方見波説,從外部環境看,美國等發達國家推進再工業化,甚至組團到東莞來“招商”,印度等國有更充足的勞動力,越南將受惠于區域自貿協定紅利,而且這些新興國家都在倣照中國成功的範例引進外資。從內部看,除了成本上升吞噬利潤外,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東莞毗鄰港澳的位置優勢也在弱化。

  不過,在硬幣的另一面,東莞多年來積累的龐大製造能力以及産業配套齊全、投資環境良好、産業格局優化等條件,依然對外資構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在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看來,更重要的是,東莞培養了一批熟悉國際市場、國際規則的人才隊伍,不斷傳承著老一輩敢為天下先的“精氣神”。

  因此,即便在引資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東莞市近年來引資“提速提質”,呈現出優質大項目多、現有企業增資多、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的局面,今年還吸引了總部經濟、服務業等多宗規模超億美元的大項目。

  統計顯示,外資企業在東莞增資擴産總額從2008年17億美元提升至2015年的42.9億美元,平均增資項目規模增長了2.9倍。由此可見,企業紮根東莞發展的意願依然強烈。

  徐建華表示,外資過去在東莞經濟起飛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來利用外資仍是東莞加快融入國際産業鏈、提升産業層次的重要路徑。

  在東莞採訪期間,外企裏涌現的“高精尖”研發機構令記者印象深刻。“十二五”期間,東莞外企新設立研發機構943個,新增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1379個。

  還有一些行業翹楚,專注研發創新,極端重視智慧財産權保護,很少出現在公眾視線。有專家認為,正因這些“隱形冠軍”不懈努力,東莞現代産業才能葆有競爭力。

  “東莞的轉型升級主要是産業的轉型升級。”徐建華説,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東莞將堅持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實施“東莞製造2025” 戰略,搶佔智慧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制高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