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北往蔬果香——再訪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
- 發佈時間:2016-02-03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春節將至,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節。
天寒地凍,一些道路還結著冰碴,可依舊擋不住來自四面八方的買賣人。每天淩晨三四點,新發地市場門外運送蔬果的大車小車就排起了長龍,市場內身穿厚棉襖、頭戴棉帽的商戶們忙碌地卸貨、裝車,一天的生意這就開了張。
新發地市場是北京交易規模最大的專業農産品批發市場,擔負著北京90%以上的農産品供應,2015年的交易總量達1510萬噸,交易總額達606億元。正因為有了這個大“蔬果籃子”坐鎮,才保障了北京的農産品市場供給和價格平穩。
春節前夕,《經濟日報》記者再次走進新發地,這已是記者連續第3年在“新春走基層”報道活動中來到新發地採訪。記者發現與去年相比,這裡又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變樣了,批發商在轉型,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也進一步升級……
多重措施保障,供應越來越穩
上午9點,陽光稍稍驅散些許寒意,新發地市場一天的交易高峰就此開始。一名皮膚黝黑、裹著大衣的蔬菜批發商,一邊指揮工人搬卸蔬菜、調度車輛,一邊見縫插針地回答記者的採訪。“忙!最近每天都是早上兩點起床,幹到晚上九十點。”
這個蔬菜批發商叫魯德傳,他雖然來自安徽,主營的卻是海南蔬菜,憑藉十七八年的摸爬滾打,成為新發地市場赫赫有名的“南菜大王”。每天一大早,他的七八輛蔬菜運輸車都會準時出現在新發地南菜區,除了卸下成箱的海南菜,還順便帶來了産自廣東的青椒、廣西的芥藍、雲南的西蘭花等南方菜品,成車成噸,應有盡有。
近些年隨著便利的物流、發達的交通網路以及逐漸拓展的市場,那些往年只在南方市場銷售的蔬菜和水果,漸漸走進北方老百姓的生活。
儘管全國的菜品都在往新發地運,連日來的市場需求依舊火爆。“受前段時間寒潮影響,蔬菜減産,菜價也跟著上漲,又臨近春節,消費旺盛,我每天拉來7輛車200多噸菜,當天都能賣完。”魯德傳話音剛落,身旁的一輛卡車已經售賣一空,迅速開出去給後面的車騰地方。
面對不利天氣和節日臨近的雙重考驗,新發地農産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月琳並不擔心。“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這幾年我們在內蒙古、上海、山西等全國多個省區市設立了生産基地。去年11月份我們就到幾個主産基地走了一遍,長勢都比較好,供應是沒有問題的。”張月琳告訴記者,新發地在全國有幾百萬畝基地,在春節期間專供北京。
除此之外,北京市商務委與13個省區市供京蔬菜主産地政府簽署了合作協議,河北、天津、山東等地蔬菜上市量將比日常供應量增加10%左右。在特殊情況下,作為北京最大農貿市場,新發地批發市場還可協調210家與市場簽有“場地掛鉤”協議的蔬菜生産基地增加貨源供應。
“除了新發地採取的一系列保供應措施,穩定市場還要靠那些優質的蔬果批發大戶。”張月琳説。
“像這次應對寒潮,小商小販就面臨斷貨或者斷運的問題,不能穩定供應。而像魯德傳這樣的批發商大戶,由於建設了自己的蔬菜基地和冷庫,有穩定的貨源,能夠持續供貨。而且不管菜價漲跌,賺錢賠錢,為了穩定銷路他們會力保供應。正是這樣的大戶越來越多,市場才變得越來越穩定。”張月琳説。
每一次考驗都會帶來商戶之間的競爭,很多當年和魯德傳一起做蔬菜批發的商戶慢慢退出,而魯德傳的生意卻越做越大。憑藉多年建立的信譽和口碑,他積累了400多個穩定客戶,涉及北京各大超市、飯店及周邊的二級批發商。
新發地也在順應市場規律扶大扶優,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一部分零散、不規範的客戶逐漸退出市場。“現在的5000家商戶最終將減少到3000家左右。”張月琳説,“大商戶有完善的産業鏈,規模化經營,能持續供給,保障市場穩定,産品出了問題也能更好追溯。隨著大戶越來越多,散戶越來越少,市場也越來越‘堅挺’”。
從數量到品牌,吃得上更要吃得好
兩個月前從南韓考察回來後,新發地水果批發商徐柱逢人便誇南韓果蔬標準化做得好:“一箱9個火龍果,個頭大小、色澤甚至形狀都一樣,小包裝更符合客戶精準需求。我們今後也要這樣幹!”
徐柱談起標準化,眼睛放光。而20多年前,他還只是個蹬著借來的小三輪車批發水果的小商販。像徐柱一樣,新發地的小商小販通過多年的發展,很多人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再也不像過去一樣只知道倒買倒賣賺取一點中間差價,而是學會了抓源頭、控品質,要靠品牌贏天下。
記者對比兩年前在新發地的採訪經歷,發現這裡大小批發商都在變。以往看菜市場的車,都是披著棉被的散裝車,現在更加規範化了,越來越多的商戶給自己的産品加包裝、定標準,擺放得整整齊齊,包裝箱上甚至還打上了自家的標識。
商戶們不但學會了打理産品的外表,還認識到提升産品品質的重要性。徐柱告訴記者,“以前到地頭收水果,是誰家有沒賣出去的就拉誰家的,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成立了悠樂果公司,制定了統一的標準,品質把關嚴,差的不要”。在悠樂果包裝間,徐柱隨手拿起一個醜橘,“就像這個橘子,無論是顏色、個頭還是口感,都挑不出毛病。”
為了更好地把控水果種植、採摘及篩選,徐柱的悠樂果公司在新疆、陜西、雲南等地建立了生産基地,自種自收。水果不搶時間提前上市,而是等農殘、糖分等全部達標後才發給採摘證予以採摘。“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最終要靠品質贏得市場。”徐柱説,“現在消費者已經不再單純看價格買東西了。5年前,面對悠樂果的水果,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價格太貴,現在,大家會覺得價格是高,但品質是真好”。
如今,水果批發商在轉型,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消費者的心態也在不斷變化,吃得上更要吃得好。“10年以前只要吃到産品就行,現在大家講究的是吃出健康,以後則是吃服務和健康。”徐柱説。
“未來,我們要通過做電商,把産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擴大企業知名度,打造品牌。”徐柱信心滿滿。據了解,2016年,新發地股份有限公司將牽頭帶領徐柱等10多個蔬果“大王”在北京創立新發地超市,統一供貨、加工、管理,産業鏈由基地延伸至終端,聯合打造屬於新發地的品牌。
從做市場到做服務,買菜越來越方便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臨近春節,市民對蔬果需求量大增,而這些天有的道路還有冰,北京交通壓力又大,給蔬菜運輸帶來了不少問題。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新發地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建一棟立體化交易大樓,推進落地交易模式,加大車輛流動性等。而從長遠打算,近些年,新發地開始試水把市場搬到老百姓的家門口以及推進線上線下結合交易,不但紓緩運菜難問題,也為老百姓及商戶等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新發地要向社區和産地兩頭延伸,由傳統的交易中心向配送中心模式轉移,把菜市場直接搬到居民家門口。”張月琳介紹,從2008年開始,新發地在北京近200個點佈局了便民直通車,以更好地保障蔬菜供應,減少流通環節。“很多老舊小區配套設施不齊全,買菜不方便,我們去了之後,只佔用一個車位,就可服務附近幾個小區,居民下樓遛個彎就能把菜給買了。”由於沒有店舖租金成本,加上量大能走批發價,所以直通車菜價一般能比周圍的商鋪便宜10%至20%。
除了便民直通車,新發地還在全市開設了菜籃子直營旗艦店,目前共有100多家,輻射300多個社區,未來幾年爭取實現城區全覆蓋。
2014年,新發地農産品股份有限公司還針對一些小型餐飲企業成立了“雲陌生鮮”農産品電子交易平臺,網上下單,送貨到府。“小型的餐飲企業採購量不大,但來一趟新發地至少得出動一個人一輛車。採用電子交易平臺模式,既能減少商家的時間成本,緩解交通壓力,也能讓他們享受到更低的統一採購價格。”張月琳説。目前“雲陌生鮮”有穩定客戶500家左右。
下一步,新發地打算進軍半成品凈菜O2O,由服務到府延伸到服務進廚房,將蔬菜初加工,提供能直接下鍋的菜品,做上班族的幫廚助手。
儘管網際網路+鮮果蔬的模式還在探索期,但是一些高附加值農副産品的“點擊”經營已經有了成功案例。“最近一段時間每天下單量有400至500單,一天能賣200至300萬元。”北京鑫發世紀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靈芝告訴記者,2008年大學畢業在媒體工作了幾年後,她來到新發地創業,做網際網路農産品禮品銷售,現在公司有員工十幾人,倉庫2000多平方米,業務範圍遍及全國。
“年輕人做農産品銷售的優勢就是我們有技術、有頭腦。”剛剛30歲出頭的陳靈芝,説話慢條斯理,但邏輯清晰。一會工夫,他就接了好幾個電話,接了3個訂單。“春節是禮品最走俏的時候。今年的精裝果盒是熱門選擇。”陳靈芝説。(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