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查“騙補”之外, 更需理性思索
- 發佈時間:2016-02-03 03:29:39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徐蒙
最近,國內新能源車行業,突然從人人叫好的“香餑餑”,變成爭議四起的焦點。
將新能源車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是“騙補”事件。據稱部分企業數據造假騙取財政補貼,形成所謂“新能源汽車騙補産業鏈”。對此,近日國家相關部門表示已開始組織專項檢查,將對查實的“騙補”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所謂“騙補”,即一些新能源車企業造車,但並不真正把車賣給消費者,而是通過“左手賣車、右手買車”“電池等關鍵零部件迴圈使用”等手段,僅通過騙取財政補貼實現盈利。
“騙補”事件,引起公眾對中國製造業,尤其是新能源車這樣的新興産業前途的擔憂,責問是不是又患上“補貼依賴症”,從而離市場化越來越遠,最終走到茍且鑽營的地步。而在“騙補”之後,損失的不僅僅是政府財政,更是新能源車行業的聲譽。
除了“騙補”,新能源車産業在生産環節還存在因為小散亂而簡單粗放、污染嚴重的現象;銷售環節則曾被曝光無牌上路、銷售不符合電動車標準和售價極低的低速電動車;使用環節中有拿著各種補貼優惠,卻被“一鍵切換”成燃油車的混合動力車。這些披著綠色外衣的産業,不僅沒有給生態環境帶來正面影響,還在迅速消耗公眾的信任。
怎麼應對這些亂象?首先自然是對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對監管漏洞及時補上。而對“補貼依賴症”等情況,需要政府轉變扶持方式。實際上,目前我國對補貼也開始實行退坡政策,逐步撤去“拐杖”,促行業和企業在市場優勝劣汰中真正成長。
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理性看待。行業亂象並不可怕,怕的是因為一些亂象,讓剛剛上路的新能源車走向末路。目前,新能源車産業仍處於新生期,全球汽車工業發展歷史表明,電動汽車近百年來受到燃油汽車製造巨頭、石油巨頭聯手的無情打壓,這個行業本身已非常脆弱,今天的逐漸興盛,來源於長期以來政府和公眾的不懈推動;今後新能源車要繼續發展下去,生態環保的公眾利益要最終得以實現,外部推力不可或缺。
面對亂象,正確的引導、知識的普及、謬誤的澄清,同樣重要。最近伴隨亂象的,是人們對新能源車的一些質疑,比如認為新能源車除了“騙補”之外,還給城市“添堵”;又如電動車看似零排放,其實污染更嚴重等。這些觀點或偷換概念,或不符合實際,但又極易左右公眾態度,需要及時公正的回應,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