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化利用把垃圾“吃幹榨盡”
- 發佈時間:2016-02-01 00:31:0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山東省昌樂縣金絲達新能源項目基地,擺放著整齊的窨井蓋,形狀各異的垃圾桶和苗木盆,還有崗亭和公廁樣板房等,這些硅塑和木塑産品都是從百姓日常的生活和生産垃圾中提煉生産的。
面對城鄉日益增多的生産和生活垃圾,以往中國各地普遍採用的處理方法是填埋或焚燒,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問題。部分地區開始探索垃圾資源化利用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把垃圾變成産品,緣于我們把所有垃圾都當作有價值的原料。通過對垃圾的分選,找到各種不同材質的原料並加以資源化處理和利用。”在昌樂縣金絲達新能源項目基地展廳內,項目經理張凱告訴記者,這裡擺放的都是從垃圾堆裏淘出來的“幹貨”,有塑膠、布匹、橡膠等輕質物,可製作再生塑膠製品;有玻璃、砂石、陶瓷等重物,可製成建材;還有可燃物料和有機肥,可用於發電和土壤改良。
一車車垃圾拉進去,一塊塊原料送出來……記者透過展廳外墻玻璃看到,整個工藝流程在封閉式的車間內進行,採用全機械化自動分選。垃圾卸入儲料池後,由行車抓鬥上料,經均勻布料後進行多級破碎、剝離、淘洗、分選。各類垃圾被機器“吃幹榨盡”,並通過5條傳送帶找到各自“歸宿”,最後變成5種真正可利用的資源。
除了分選車間外,還有資源化利用車間。這裡將分選出來的不同材質垃圾製作成各種産品,有的被製作成燃料棒用於發電。在分選過程中,含有高濃度有機質的淘洗液經過厭氧産生沼氣,也可作為清潔能源用於發電。
如今,以山東昌邑市和昌樂縣為中心,輻射周邊城市的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禽畜糞便、陳腐垃圾等都可通過資源化處理和利用,群眾不再為垃圾分類而糾結,直接被清潔工人收集後,由環衛部門的車輛打包送往兩地的生産車間“消化殆盡”。
“過去被老百姓認為的垃圾,現在全成了‘寶貝’。”該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的研發人、山東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田説,公司日處理垃圾能力達到800噸,不但能解決周邊地區100多萬人産生的生活垃圾,而且能將這些垃圾變成各種材質的産品。
劉國田説,沒有真正的垃圾,任何垃圾都是永不枯竭的資源。“待公司項目擴産後,不但能消化城鄉每天新增垃圾,還能消化此前填埋的垃圾堆。”
當前,中國一些地方垃圾無序堆放帶來的“垃圾圍城”“臟亂差”等問題日益加劇,已成為影響城鄉環境面貌的大問題,困擾和阻礙著社會發展。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中國每年産生近10億噸垃圾,歷年堆存的垃圾量超過70億噸。如此龐大的垃圾何處安放?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曙光説,相比傳統垃圾填埋或焚燒,這種變垃圾處理為有效利用的做法,為垃圾處理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思路,不但節約土地資源,避免了重金屬污染,而且減少了有害氣體排放及有效資源的浪費,實現了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劉國田認為,中國城鄉實行環衛管理的地區大多采用“戶集、村(居)收、鎮(街道)運、縣(市)處理”的傳統模式,而且是採用簡單填埋、焚燒等手段,難以根治垃圾問題。“面對日益聚集的垃圾,需要通過更多的技術手段來解決。”他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