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居民用中水出路在哪兒

  • 發佈時間:2016-01-26 05:39: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月23日下午,家住草橋戀日花都的謝先生以1元/噸的價格從物業買了50噸中水。他説,相比5元/噸的自來水價格,中水用來衝廁所很實惠。

  在北京,像謝先生一樣家裏能用上中水的居民不在少數。自2001年北京市規定建築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區須配置中水以來,“中水”這個概念正為越來越多的市民熟知。然而,以“節約水資源”為初衷的20多年漫長的中水推廣過程,並沒有想像之中的順利。在很多小區,無論是居民用的小區自建中水還是市政中水,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尷尬”。

  成本入不敷出

  中水的價格是個老問題。2014年5月之前,北京的居民用中水售價統一為1元/噸。2014年5月,北京市水務局將中水價格規定為最高不超過3.5元/噸。在朝陽區的柏林愛樂小區,物業相關人員提起中水還是皺起了眉頭:“我們小區中水的價格就是3.5元/噸,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是在虧損運營。中水的成本高,需要專門的管理維護人員,需要電力,再加上用於凈化水質的濾網和消毒劑,我們在中水這塊一直是入不敷出的。”

  在戀日花都小區,這個問題同樣存在。物業管理人員介紹,因為小區所在地隸屬於草橋村,一直是草橋實業公司在補貼小區的中水費,戀日花都小區幾年來物業費、中水費一直沒漲過價就是得益於此。“要是只靠物業的經費,別説1元了,即使是3.5元的價格也遠低於成本。”

  家住朝陽區嘉銘桐城小區的孟女士告訴記者,小區的中水管道從一開始就是有的,但自入住就沒啟用過,她們裝修時衝馬桶用水管道都是直接接通自來水。在建成不久的華茂城小區,居民家裏也都安裝了中水錶,但用的卻是5元/噸的自來水。嘉銘桐城小區物業管理人員説,4年前他們曾對中水的成本做過一次統計,算下來大概每噸中水成本在7元左右。

  業內人士透露,小區自建中水成本高早已是公認的問題,也是很多小區即使在建築初期安裝了中水設備,但仍被棄之不用的原因之一。如果中水成本已經超過了5元/噸的自來水,也就違背了其“節約用水”的初衷了。

  監管漏洞頻現

  “居民小區的分散性、專業人員的缺乏給中水監管造成了很多困難,這種困難體現在中水收集、處理、後續維護等各個環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給水深度處理研究會顧問王佔生説。

  據朝陽區萬象新天小區的物業人員透露,他們小區沒用中水的原因就出在最初的建築環節上。雖然該小區建設于北京市的相關規定出臺之後,也有中水處理設備,但小區的中水收集管道除了包括居民生活和廚用廢水外,化糞池的管道竟也混在其中。“我們小區的中水有很大異味,用來澆澆花草都勉強,更別提居民回用了。”

  水處理環節的監管也同樣面臨問題。據了解,小區中水通常採用生物處理技術,須經過收集-沉澱-消毒-過濾等環節後方能再使用。但小區的物業良莠不齊,中水品質也難以保證。王佔生介紹,中水的規定濁度是5度,要達到這個標準,中水的處理環節必須嚴格要求。否則中水渾濁、有異味不説,更會造成病菌的交叉傳染,存在一定風險。記者走訪中發現,即使是在中水使用方面情況較好的小區,仍有居民反映中水裏不時會有少量類似泥沙的沉澱物,或是出差幾天回來後中水有異味等情況。

  戀日家園的物業人員告訴記者,中水水錶壞掉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一旦中水水錶損壞,只能寄回位於江蘇的中水錶公司進行處理。現在,對於很多購買二手房的新業主,物業的建議是“儘量別用中水,直接改用自來水”。

  市政中水難入戶

  相比于小區自建中水,市政中水無論是從品質還是管理方面都有保障得多。市政中水的水源地是分佈于城區各處的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回收居民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後,將其進行再處理,達到相應標準後,再將水送到工廠、發電廠、居民小區等地使用。但目前在北京,相對於其他領域,能為居民所用的市政中水極為有限。中信城的居民王女士告訴記者,小區自入住以來就承諾要接通市政中水,但至今中水管道並未開通。

  據北京市水務局介紹,北京目前已建成了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小紅門污水處理廠、清河再生水廠等一批再生水廠。按照北京市政府《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這3年,北京的再生水設施、排水管網、再生水管線等都會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水務局方面明確表示,居民用中水並非他們現在和未來的業務方向。

  王佔生説,相對於小區自建中水的生物處理方法,污水處理廠採用的是先進得多的“膜處理技術”,從源頭上保證了中水品質,也更有利於監管。但中水管道的鋪設仍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市區的污水處理廠需要收集居民生活廢水的管道,也需要將中水輸送到各小區、入戶的管道,在已建成小區再動工破土管道入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節約用水需另謀他路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提起中水,無論是負責建設管道和中水設備的建築開發商,還是負責日常運營維護的物業公司,很多都是談中水色變。難而未建、建而未用、用而虧損的現象屢見不鮮。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於監管不嚴,很多小區的中水設備成了一紙空文。即使是按規定建成驗收的小區,也常常會因為成本高、回水量不夠等原因在中水裏添加自來水,或者乾脆就將設備棄而不用。大量中水設備閒置、中水管道作廢,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當初的“節約”初衷,卻變成了今日的“浪費”事實。對於居民用中水遭遇的種種困境,王佔生建議,小區自建中水設備這個政策本身就需要好好斟酌。如果20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其效果“一般”,不如在節約用水方面另謀他路。

  王佔生建議,市區的污水處理廠在回收居民生活廢水上功效卓著,回收處理後的廢水不僅可以用在農業灌溉和工業領域,也可以在處理廠附近建設洗車店,用來清洗車輛。不管是輸送到工業區還是農業區,要遵循就近原則——如此一來可以大量節約管道鋪設成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