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業産能過剩苗頭已現 未來3至5年或迎大洗牌
- 發佈時間:2016-01-23 18: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産能過剩苗頭已現,未來3-5年或迎來大洗牌
跨界資本虎視環保業隱憂
■本報記者 馬維輝 北京報道
霍華德·馬克思説過,好的投資是“可以有時好,有時一般,但永遠不要太糟糕”。如果按照這一標準,環保産業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領域。
剛剛過去的2015年,環保産業風起雲湧,並購如潮。由於統計口徑的區別,各方數字不盡相同,但關於並購案例的數量大抵都在120-140起之間,涉及交易金額400億元上下。
這也引發了環保産業“遊戲規則”的變化,大岳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表示,“環保産業‘零敲碎打’的時代過去了,未來將是集約化、上規模的時代。”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批資本涌入環保産業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填補了污染治理資金缺口,憂的是有可能造成産能過剩和低價競標之風。
並購潮涌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15年環保並購案例約120起,涉及交易金額超過400億元。其中,10家公司涉及的11起並購案金額合計約147億元,佔總交易金額的三成。其中,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啟迪科技服務集團並購桑德環境的案例創下了環保産業的並購紀錄,交易金額達到70億元。
2015年12月,在2015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啟迪控股總裁王濟武表示,環保領域、新能源領域是啟迪控股現在側重的第一個領域,環保行業剛剛開始興起,這個階段恰好是彎道超車的重要時機。“(並購的)決策非常快,從知道到辦完沒有超過半個月。上報清華控股以後很快就批了,因為符合我們的戰略。”王繼武説,“環保産業現在還是幾十億的規模,但3年以後就將進入千億級時代,啟迪控股入主桑德環境後,未來十年都不會考慮退出。”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環保題材的並購現在不缺資金。啟迪控股收購桑德環境時,以此為由進行融資,原計劃融資100億元的,結果融到了130億元,即便如此還是推掉了好多。最後,在使用70億元並購了桑德環境後,又“順手”用剩下的幾十億元收購了另外一家企業。
與啟迪控股相似,2015年的環保並購大潮中,有很多企業都是環保領域的“門外漢”。他們中有中石化、 中國中車、 中聯重科、 徐工機械這樣的“大鱷”,也有一些餐飲業、服裝業的中小企業。
另外,海外並購也不少。2015年12月22日,中聯重科正式收購義大利納都勒公司。
這其中,環保並購基金的設立也助長了並購的加速。Wind統計顯示,2015年環保行業上市公司與各類投資公司紛紛成立産業並購基金,總規模達200多億元,投資領域涉及固廢、水處理、大氣治理等多個領域。
虎兔之爭
資本大舉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環保産業的“遊戲規則”。
金永祥向本報記者表示,原來環保産業是小打小鬧,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做,現在大資本來了直接收購。譬如,桑德環境,經過十幾年發展才逐步成為行業老大,結果啟迪控股一進來收購後就直接成了大公司。
北京金控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斌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一些“外來”的企業,尤其是從製造業、冶金、煤炭等行業跨界過來的,甚至不奢求賺錢,只要不虧或者少虧就能做,成了擾亂市場的“野蠻人”。
例如,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BOT項目,最終中標者杭州鋼鐵集團聯合體的項目總投資報價為6.80億元,比最高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聯合體的報價低了4.93億元,差距巨大。
“有人認為低報價的原因是杭州鋼鐵集團在鋼鐵造價方面有成本優勢,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利潤預期比環保企業低。”楊斌表示,“以前虧1億的,現在虧1000萬也能接受。”
此外,對於被並購企業和預備上市企業來説,資本收益是遠大於傳統項目經營收益的,一級市場的PE倍數到達10倍,二級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達40-50倍,100萬元的利潤就可以放大為800萬-1000萬的股權價值。在此背景下,低價搶項目就成為必然,企業的目標不再是傳統的項目盈利,而是上市或者被並購,這些新玩法也對原有的競爭思維造成了衝擊。
對此,傳統環保企業已經有了直觀的感受。江蘇鵬鷂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春在接受E20環境平臺採訪時表示,現在環保産業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確實比過去好,但是對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因為各類央企、國企、上市公司蜂擁而入,跑馬圈地,低價血拼,好像又回到幾十年前,只不過這次拼的不是技術、産品,是資金成本,是在資本市場的對價。
“以前國企、央企和上市公司都不願意做環保産業,我們就相當於野兔子,非常活躍。現在這些老虎們來了,很快就把我們這些野兔子吃了。”王洪春表示,“當然老虎和兔子還是可以共生的,但我們就只能為他們做一些配套而已,這樣的競爭環境有失公平。”
過剩之憂
在駱建華看來,之所以出現以上這些現象,也符合歷史規律。中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環保基礎設施投資熱潮,就發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第二次則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4萬億投資中有2600億都投入了環保領域。此外,由於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在治理污染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技術,有一定的基礎,所以轉型的時候也就更偏向於環保産業。而且環保産業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因此也備受資本的青睞。“中航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中國中冶集團都曾找過我們,希望了解環保産業如何進入,怎麼投資等。”駱建華表示。
他告訴記者,過去,環保産業是“滿天星斗,不見月亮”,中小企業多,大企業少,通過資本的整合,有望提高産業集中度,這是好處之一;好處之二是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據環保部門測算,現落實大氣十條和水十條每年投資需求約2萬億,而各級財政只能提供10%-15%的資金,其餘85%-90%的資金都需要社會資本進入。
面對來勢洶洶的資本,他也有所擔憂。首先是擔心産業過熱,前幾年光伏和風能的大起大落就是前車之鑒。大量資本涌入,造成整個行業的投資供大於求,其結果就是産能過剩,最終使得行業陷入長期低潮,就連無錫尚德這樣的明星企業也難逃破産的命運。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高潮已經過去,污水處理、垃圾焚燒、電廠脫硫脫硝的處理率均已達到90%左右。大批資本進入,在規模有限的市場上跑馬圈地,最有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打價格戰,掀起低價競標之風。其後果就是擾亂整個環保市場,傷害行業的健康發展,最終也會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
中信證券高級分析師王海旭認為,未來3-5年將是環保並購的驗證期,那些盲目入場、沒有技術和資本能力的企業將在“大洗牌”中出局。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則表示,未來2-3年,將有一批新入場的外來企業會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