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徐紹史: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1-23 07: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既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推進農村産業融合,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國際農産品市場影響加深,依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式農業發展道路已難以為繼。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延伸農業産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型業態,形成農業與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加快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面臨著難得機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逐步形成,為推進産業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廣大人民群眾消費需求日益提高,為推進産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社會資本迅速增加,為推進産業融合發展凝聚了強大的內生動力。特別是以資訊技術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産業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影響著現代農業發展,農村一二三産業已呈融合發展態勢,必須因勢利導,切實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四化”同步發展。

  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重點,是形成農業與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不是要把涉農工業和服務業簡單地搬到農村,而是要加強統籌規劃,有序調整農村産業佈局,促使農村産業融合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協調推進。

  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農村産業融合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引導農村二三産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産業園區等集中,培育農産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産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加快農業內部融合。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迴圈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迴圈農業,合理佈局規模化養殖場,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複合經營。

  促進農業産業鏈延伸。加快農業由生産環節向産前、産後延伸,提高農産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支援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等生産性服務,大力發展農産品産地初加工和農村特色加工業。創新農産品流通和銷售模式,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佈局的有機銜接,拓展産地直銷渠道。

  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需要,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等産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從生産向生態、生活功能拓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創意農業、農耕體驗以及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産業。

  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完善産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

  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涉及産業鏈上的不同環節、不同主體,能否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這是與過去發展鄉鎮企業的最大區別。要通過組織模式、經營方式和産權關係創新,讓農民真正分享産業鏈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處。

  創新産業鏈與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圍繞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與農戶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入股合作組織,支援農民合作社入股或興辦龍頭企業。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援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提高農戶對等協商能力。加快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拓展農民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發展農産品加工和流通。完善農民股份合作社、涉農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對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採取特殊保護。

  發展行業協會和産業聯盟。鼓勵行業協會開展教育培訓和品牌行銷等示範活動,更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引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成立各類農工商産業聯盟,支援聯盟成員間實行融資拆借、集約化採購、共有品牌等多種運轉模式,打造企業、科研人員、農戶等多方利益共同體。

  健全風險防範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監管職能,鼓勵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開展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保障能力。國家涉農政策要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直接掛鉤,把帶動農戶的方式、效果及其可持續性作為主要依據。

  實現農村産業融合的關鍵,是運用現代理念、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把傳統分散的農業生産轉變為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關鍵是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

  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支援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促進産業融合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産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推廣適合深加工、休閒採摘的農産品新品種。推廣農科教、産學研模式,鼓勵專家、學者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接,推行農村創業導師制。

  培養農村産業融合人才。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在科研單位和農業企業之間雙向流動,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智慧財産權入股、分紅等激勵機制。

  大力發展農村新型業態。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大力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等創意農業。積極探索農産品個性化定制服務、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發揮供銷合作社、農墾綜合服務優勢。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産品加工企業,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經營領域。充分發揮農墾資金、技術及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把農墾建成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

  實現農村産業融合的根本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加快推進農村産業融合,必須堅持市場導向,更多依靠新型經營主體選擇産業融合的具體路徑,充分發揮規模經營主體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政府主要起護航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務、強化市場監管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始終堅持市場和消費導向。努力幫助農民提高調結構的本領,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生産,推進農業由“生産導向”向“市場和消費導向”轉變,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

  完善多層次公共服務。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方式,支援農村資訊化、創業孵化、産權流轉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廣産業鏈金融模式,增加對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金融供給。

  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産品加工、倉儲物流等輔助設施建設;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準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等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閒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

  加大投資支援力度。繼續安排專項建設基金支援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項目。研究設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領域。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援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

  健全産業融合推進機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引導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啟動實施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強化縣級人民政府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産業融合集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徐紹史 來源:經濟日報 2016.1.23)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