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文章:德國如何能防範恐怖襲擊
- 發佈時間:2016-01-22 11: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選擇》月刊1月號文章】題:德國為什麼沒有發生恐怖襲擊
“2016年德國很危險,是考驗情報機構實力的一年。”法國情報機構相關人士如此表示。2015年,法國以恐怖事件開啟,又以恐怖事件結束。1月發生諷刺雜誌社遇襲事件,11月又發生了造成至少130人死亡的慘劇。日本防衛省相關人士稱,自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西班牙和英國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恐怖襲擊事件,而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卻沒有發生重大事件。
情報機構龐大
德國的情報機構除了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外,還包括帶有反間諜和警察機構性質的“聯邦憲法保衛局”(BfV)、應對網路和破譯密碼的“德國資訊技術安全局”(BSI)。此外,德國軍隊也擁有好幾個自己的情報機構。
一般認為,BND負責的是對外諜報,BfV負責的是對內諜報,但真實情況並非那麼簡單。前者是作為總理府外設局設置,後者則是內政部下屬,從這種情況看,BND是德國情報當局的頭領。BND管轄的是除外交以外與德國安全有關的所有情報,當然也包括國內情報。
從陣容上也可以看出其明顯差別。BND職員超過6000人,年預算約6億歐元。而BfV在這兩方面都只有三分之一程度。BND最大的武器是與其關係密切的BSI一起入侵和竊聽通信情報。因此,不只是“伊斯蘭國”組織和“基地”組織等伊斯蘭激進派,就連與毒品、武器走私有關的犯罪組織的動向和情報交流也都在BND的監視之下。
與美合作密切
2015年,默克爾政府最苦惱的並不是敘利亞問題,也不是難民問題。《明鏡》週刊4月曝光稱,BND配合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傳播德國國內情報。該事件極大動搖了政權。NSA向BND提供監視對象的手機號碼和電腦IP地址,雙方合作蒐集情報。德國政府辯稱“主要是蒐集政治相關的資訊”,但NSA提供的電話號碼等多達69萬個,遠遠高於歐盟委員會高官等政治相關對象人數。此外,有消息稱,BND還配合NSA蒐集德國國內企業資訊。斯諾登事件暴露出,NSA向BND傳授過竊聽技術。
德國政府為了加強網路監視,于2013年新計入1億歐元預算,強化了對電子郵件等的監視。斯諾登事件曝光時,德國政府曾強烈抗議美國竊聽默克爾總理的通話。然而,等真相大白後,大家發現BND與美國是一丘之貉。
人工網路出色
“德國不僅在蒐集電子情報方面,而且在人工蒐集情報方面也非常出色,這被用於監視國民”,文章開頭那位法國情報機構人士如此表示。德國一位記者説,德國在發展間諜和獲取情報方面非常出色。他説:“可以理解為,情報當局的眼睛無處不在。”
在德國,人們對東德時期的秘密警察仍然記憶猶新,所以對當局的監視非常敏感。因此,與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相比,德國情報機構的行動需要更加謹慎。德國那位記者説:“關於新納粹分子、伊斯蘭教徒的動向,潛藏在周邊居民中的間諜會逐一彙報。”
似乎是對這一説法的印證,德國國內的恐怖主義萌芽被事先遏制住。大約一年前,巴黎諷刺雜誌社恐怖事件後,德國當局立即在全國搜查伊斯蘭極端派的據點。除了直通NSA的通信監聽外,遍佈國內的人工網路也降低了恐怖主義風險。
儘管遭受國民的批評,德國政府仍沒有放棄通過BND監視國民的打算。2015年7月,德國當局以涉嫌叛國罪對網路媒體“netzpolitik.org”的記者進行調查。原因是該網站去年春天兩次登載關於政府監視國民的新聞。
BND誕生於東西方冷戰時期的上世紀50年代。第一任局長萊因哈德·蓋倫曾是納粹德國負責對蘇情報的軍官。蓋倫對蘇聯局勢的正確分析都指向了納粹的敗局。因此,差點被希特勒殺掉的蓋倫在德國戰敗後帶著大量資料向美軍投降。此後,他受到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保護,組建了“蓋倫組織”,對構建對蘇情報網作出巨大貢獻。
連結美英與法
BND合作的對象不只有美國,還包括法國。法國的諜報機構“國外安全總局”和法國國防部的“國防部情報局”為了對抗美英的“梯隊”(Echelon)監聽系統,建立了自己的“Frenchelon”監聽系統。也就是説,BND找到連結美英係和法係情報網的自我定位。
“據説BND的實力超過CIA,但對外諜報也有失分。”自稱掌握作為伊拉克戰爭契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報”的並非美國,而是BND。
“BND與英國軍情六處不同,絕不是令人嚮往的地方”(日本駐德國記者語),它在國內的評價也乏善可陳。然而,儘管被國民所疏遠,但其卻在防範恐怖主義方面取得了成果。
正在這個時候,德國政府1月決定對空襲“伊斯蘭國”組織的行動提供後方支援,最多派遣1200名士兵。以敘利亞為中心的中東地區難民都涌向德國,德國方面也接收了超過100萬難民。最近,極右翼政黨的支援率在戰後首次超過10%,伊斯蘭教徒抗爭的土壤已經形成。
“伊斯蘭國”組織或者受其感化的本土恐怖主義激進派必然會謀劃在德國國內製造恐怖事件。以BND為首的情報機構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對國民的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