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鼻咽癌療法成“美標”
- 發佈時間:2016-01-22 07:25:00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馬駿團隊的研究成果寫入美國教科書 成美歐指南
在日前公佈的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名單中,有一支獲獎團隊顯得有些特別: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常務副院長馬駿教授所率領的團隊,憑藉在鼻咽癌臨床治療中持續十多年的創新研究,繼2009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之後,時隔六年以“鼻咽癌診療關鍵策略研究與應用”項目再獲殊榮。據了解,同一支團隊在國家科技獎的評選中“梅開二度”,不僅在廣東省,在全國都非常少見。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黃金娟、歐小芳
“希望病人能獲得最精準的治療”
在採訪中,馬駿特意向十多年來參與研究的上萬名鼻咽癌病人致謝。作為一名臨床醫生,他從事科研的最初動力是“希望每一個病人都能獲得最精準的治療,少受痛苦”。
廣州日報:腫瘤病人最害怕聽到醫生説“轉移”。根據您的團隊的研究成果,您為什麼不鼓勵鼻咽癌病人都做PET-CT檢查,看腫瘤有沒有擴散?
馬駿:腫瘤擴散是一個多步驟、多因素的過程,解決它的關鍵在於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治療前腫瘤有沒有出現擴散,治療方法是截然不同的。PET-CT發現癌細胞擴散的確很敏感,美國指南也推薦所有病人都接受PET-CT檢查。但是它太貴了,每次做都要花費近萬元,病人負擔不起,而且不是所有醫院都能買得起這麼昂貴的檢查設備,我們國家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
我們團隊的麥海強教授通過對580個病人的研究發現,只有大約30%的高危病人,才容易發生癌細胞擴散。如果在這部分高危病人中選擇性做PET-CT檢查,不會降低診斷的準確性,卻大幅降低了經濟成本,有利於優化配置醫療資源,而且還部分緩解了“看病難”和“看病貴”。國際權威的《臨床腫瘤學》雜誌副主編Mark Levine教授在發表我們的論文的同時,特別發表評論,認為我們的研究思路對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重要示範作用。
廣州日報:如果是治療前沒有發現擴散的鼻咽癌病人,治療後還會發生擴散嗎?
馬駿:即使是治療前沒有發現腫瘤擴散的病人,接受相同的治療,75%可以治愈,另外25%的病人卻會發生擴散。這説明用傳統的分期,將腫瘤分為早期和晚期,準確性低,不能反映個體差異。我們進一步研究發現,身體內小分子RNA(miRNA)有異常的病人在治療後擴散率高,在此基礎上,我們將miRNA和傳統的分期結合,把腫瘤擴散的預測準確性提高了9%,為個體化治療奠定了基礎。目前,這個技術還在實驗室階段,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今後有望應用到臨床,病人可能只需要花費800元左右,就能夠做這個檢查。
鼻咽癌治療我國走在世界前列
全世界超過40%的鼻咽癌聚集在中國,尤以廣東地區最多。鼻咽癌因而得名“廣東瘤”。目前,我國的癌症研究仍然落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大部分癌症中,我國醫生都是遵循國外的指南,僅有少數的研究能做到“局部突圍”。然而,在鼻咽癌這個癌種中,我國學者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廣州日報記者昨天獲悉,迄今,馬駿團隊共有16項研究成果被寫入美國權威教科書《放射腫瘤學原理與實踐》。6項研究成果被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的指南採納,在全世界推廣應用。其中,國際上最權威的癌症治療指南——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路(NCCN)指南——共採納了15項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究,其中鼻咽癌4項,肺癌3項,肝癌3項,食道癌、淋巴瘤各2項,白血病1項。鼻咽癌的4項研究均來自馬駿團隊的研究成果。
2015年,中大附屬腫瘤醫院收治鼻咽癌病例3438例,是國際上收治鼻咽癌患者最多的機構。病人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躋身世界一流的鼻咽癌診治中心之列。
美國和歐洲已採用我國研究成果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國際公認的鼻咽癌主要治療方法,它是利用加速器産生的射線,從體外射入,殺滅腫瘤。晚期鼻咽癌患者要不要在放療結束後再打化療?這是長期困擾醫生和病人的疑問。自1998年開始,美國指南推薦所有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輔助化療,也就是做完放療後再打三個療程的化療,這一方案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標準。
然而,在鼻咽癌診療一線奮戰二十多年的馬駿,發現使用這一方案,病人遭受很多痛苦,效果卻並不理想。從2003年開始,馬駿團隊開展了一項大型臨床研究,發現輔助化療不能提高鼻咽癌的療效。相反,在接受輔助化療的鼻咽癌病人中,近一半會發生嚴重嘔吐等毒副作用。這一研究歷時將近10年,于2012年發表于國際權威的學術期刊《柳葉刀·腫瘤》。
“這至少明確説明,標準的輔助化療並不能給中國鼻咽癌患者帶來好處,當然這個差別還可能與人種、放療技術的進步有關”。
馬駿指出,根據這一研究,晚期鼻咽癌病人可以避免輔助化療帶來的痛苦,節省治療費用一萬多元,減少三個月的治療時間。目前美國和歐洲的指南已經採用這一研究成果,既能使病人躲過不必要的治療,又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勾繪“危險地形圖”減少放療毒副作用
鼻咽周圍有大腦、眼球和耳朵等許多重要的器官,傳統的放射治療範圍並不合理,導致正常組織容易受到株連,療效差,毒副反應很大。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約60%的中晚期鼻咽癌病人能存活超5年,且治療後的放射性腦壞死等後遺症發生率高,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品質。
馬駿團隊通過分析數千例病人的資料,繪製了鼻咽癌擴散的“危險地形圖”,將鼻咽癌擴散範圍分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個區域,根據癌細胞擴散危險度的不同,調整放射治療的範圍和強度,既精準殺滅癌細胞,又保護了正常組織。
該團隊聯合美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專家,統一規定了鼻咽癌放療需要保護大腦、眼睛和耳朵等33個正常器官,一一界定了這些器官的安全範圍,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鼻咽癌正常器官的保護標準,在不增加腫瘤復發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毒副作用。研究發表在放射治療領域首屈一指的著名期刊《放射治療與腫瘤學》。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通過採用新的調強放療技術,將鼻咽癌病人的生存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達到80%以上,放射性腦壞死等嚴重後遺症的發生率降低了24個百分點,降至44%,極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