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兇猛 説好的暖冬呢
- 發佈時間:2016-01-21 04:31:0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 楊 駿 張 淼
今日“大寒”。受強冷空氣影響,1月21日至25日中國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出現大風和強降溫天氣,中東部大部地區將出現入冬以來氣溫最低值,華北北部、長江中下游東部最低氣溫可能逼近1月曆史同期極值。與此同時,歐洲、北美以及日本的部分地區也遭遇嚴寒天氣。
在全球最熱年接連破溫度記錄的背景下,在原本今冬可能是“暖冬”的普遍預測下,如何解釋當前的寒冷?
打噴嚏未必就是著涼
曾有專家預測,中國今冬可能因極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成為“暖冬”。因為中國在冬季主要受到東亞冬季風的影響,而厄爾尼諾現象與冬季風之間有著緊密聯繫。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造成東亞冬季風的強度偏弱,使冬季偏暖。
對此,世界氣象組織媒體事務負責人威廉姆斯對新華社記者説,每次的厄爾尼諾現象都不會一樣,氣候變化也可能會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的表現,但全球變暖的趨勢是不變的。
事實上,2010年以來,歐洲連續多個冬天出現嚴寒天氣,這未能改變當地冬季總體偏暖以及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去年11月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2011年至2015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五年期,2015年很有可能是有氣象觀測以來的最熱一年。
全球多數氣象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説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的變暖。
“暖冬是一個氣候學的概念,即使在暖冬過程中也會有階段性的偏冷和階段性的偏暖。”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王冀解釋説。就北京來看,從10月份以來到目前的氣溫平均值還處於正常狀態,而且在11月20日之前,平均氣溫實際上是偏高的。
也就是説,“暖冬”反映的是整個冬天的氣溫狀況,任何一小段時間內的“冷”或者“暖”,都難以為“冷冬”或者“暖冬”下定論。
寒潮背後的全球變暖
造成寒潮的原因有多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與北極氣候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全球變暖則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表示,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裏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迴圈。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此類現象近幾年不斷發生。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專門從事北極冰研究的科學家朱利恩·斯特羅伊夫説,北極海水的升溫會改變北極的氣候類型,還會影響急流。急流是環繞地球流動的持續氣流,能對冬季暴風雪和極地冷氣團産生強烈影響。研究顯示,北極風模式變化産生的低壓槽可能會讓北極大氣向南流動。
有關專家表示,由於全球變暖以及氣候異常,外界暖空氣的大量入侵,也會使原本穩定的極地渦旋系統失去平衡而分裂南下。比如北極地區原本是寒冷氣團的堆積地區,並被周圍的高氣壓包圍著。這種“南高北低”的態勢被稱為北極濤動正位相。在這種情況下,冷空氣都被限制在極地範圍。但近些年來,北極濤動正位相逐步減弱,開始向負位相發展,當暖高壓強行進入,使得寒冷氣團移位,傾瀉而下到中低緯度地區,進而引發寒潮。
事實上,人類正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酷暑、颶風、嚴寒等極端天氣事件近乎成了“常客”。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認為,極端天氣事件是對人類社會的“拷問”,其影響的嚴重性不僅取決於極端事件本身,還取決於承載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因此,管理災害風險和適應氣候變化主要是,減少暴露度和脆弱性並提高對各種潛在極端天氣不利影響的應變能力。(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