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建言中國股市要尋求中長期發展之策
- 發佈時間:2016-01-19 20:4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 丁棟)面對去年以來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中國金融改革和創新如何進一步展開?19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家賈康在北京表示,中國探索直接金融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從發展方向來説,股市要在總結經驗教訓之後,尋求中長期的發展之策。
當天在北京舉行的2016國際視野下的創新與資本論壇上,賈康表示,中國在多年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金融體系仍然是間接金融為主,直接融資的份額不足,銀行等間接金融相對容易控制風險,股市和債市等直接融資更分散,更有一些風險因素,可能要産生一定的衝擊,2015年和2016年初,股市給我們很大的衝擊。
“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包括直接金融的供給,”作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家的代表,賈康表示,中國要發展好直接金融,應對股市和債市好好反思和做系統化的考慮,具體操作是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在先行先試探索的過程中要給予試錯空間,看到苗頭不對先穩一穩,不能看著風險累積疊加。
“短期來看,中國資本市場確實面臨很大的困難,處於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在原來的發審制度之下,供給短缺,上市公司稀缺和強勢,估值偏高,必然有一個估值整體下移的情況,”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在發言中指出,在發審制度向註冊制過渡的過程中,對資本市場的衝擊很大,同時還有匯率貶值、資本流出的問題,以及政策設計上其他方面的不確定因素。
“從資本市場研究角度來講,今年要找到全球市場的共振點,在二級市場強烈反彈的一個點,隨著估值下來,特別是經過年初以來整體大幅度的下降,會在某一個時點達到穩態和均衡,”他表示,未來幾年應該是比較好的股權投資的機會,隨著股票市場做市商制度的改革,引入公募基金,戰略新興板的推出,都是流動性分流的重要場所,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趨勢還是看好的。
“從金融的效率來看,中國金融仍有需要進一步改革的地方,”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指出,儘管中國金融資産規模龐大,總規模約在25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但是定價卻不合理,創新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導致資源的配置效率不能提高。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提高金融的運作效率,這應該是未來經濟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周春生認為,金融市場作為經濟資源最核心的配置場所,要改革風險定價機制,解決資金成本高、資本估值不合理的問題,使資源流向最有創新能力,最能給中國經濟帶來活力,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有效配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