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缺水丘區成産糧冠軍它功勞可不小

  • 發佈時間:2016-01-19 05:33:42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

  □本報記者 王成棟

  “抓緊檢查哦,開春就要用!”1月13日,瀘縣雲錦鎮稻田村隆慶寨農業生態園的負責人朱定權站在田頭喊道。這時,田裏的農戶們,正依照圖紙扒開土層,尋找管道所在。在朱定權所承包的1300畝土地上,埋設了7公里左右的PE管道,冬季是最佳的檢修時間。

  在瀘縣,這樣的PE管道足有883公里,密布在全縣近30萬畝土地之上。過去7年,借助這根管道,瀘縣從一個缺水的丘區,一躍成為全省糧食産量的“冠軍”。

  它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近日,記者前往瀘縣進行實地探訪。

  儲水難

  超六成水在輸送中浪費

  瀘縣位於川南丘區,地處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處,“見風就幹”,這是當地農田的真實寫照。而由於地質條件限制,當地僅有一處中型水庫——玉龍湖,蓄水量不過2500萬立方米。而這點水資源,相較于全縣近50萬畝的耕地保有量而言,實在太少。

  除了水資源少,當地的喀斯特地貌也不利於儲水,這讓當地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的想法被迫擱置。不利於儲水的先天條件還帶來另一個困惑:渠道水資源利用率極低,超過六成的水量在輸送途中就滲透到地下,被白白浪費掉。

  朱定權回憶,2008年,他剛剛建立起農莊的時候,全部1300畝土地的年用水量超過85萬立方米,總水費超過13萬元,“心疼死了,太浪費了。”但根據監測,真正被自家田裏利用的水量不足40萬立方米。

  2009年以來,瀘縣連續入圍省級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圍繞著如何增強土地的抗旱能力,瀘縣想盡了辦法。瀘縣水務局局長廖理洪説,根據瀘縣的地形地貌和水資源現狀,當地重點難點在於如何節約用水。“問題的核心在於減少輸水途中的損耗。”

  灌渠入地

  水稻畝産增加30公斤

  究竟如何減少水資源損耗?

  在實際操作中,瀘縣水務局發現,PE管道具有不佔地、不影響種植面積、無水路損失、灌溉流速快等特點,此外,建設成本也相對便宜,一公里一萬多點就可以了。

  2009年,瀘縣在雲錦鎮開始試點建設,當年5月,管道正式投入使用。在接下來的大旱之中,這些穿行在地下的管網猶如一道道動脈,將灌溉之水不斷輸往田中。

  也就是從2009年開始,當地採取民助公辦的方式,近7年累計修建PE管網883公里,覆蓋全縣近30萬畝土地。

  PE管道建好後,給當地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朱定權介紹,首先,減少了渠道水的滲漏。2010年,自家的土地全部用上PE管道之後,年耗水量減少了三分之一,總水費減少了4萬元左右。同時根據監測,使用了PE管道之後,每畝水稻産量在640公斤左右,比之前畝産增加了30公斤,按照2.7元/公斤計算,僅這一項,自家1300畝土地就增收了10.53萬元。

  其次,由於管道深埋地下,從而減少5畝左右的渠道佔地,可用於耕種,“無形之中又增收了一萬多元錢。”

  再者,深埋地下的管道,管護起來也更簡單,“以前田裏頭10多公里渠道,每年大修一次,一次要搞兩三個星期,花十三四萬元。”而如今,朱定權每年只要一週的時間就可以解決維修問題,花費不過5萬元。

  瀘縣水務局統計,自從採用PE管道發展節水灌溉以來,2009-2015年,全縣每年新增糧食生産能力216萬公斤,實現了糧食産量7連增。去年水稻單産和總産位居全省第一。同時,每年節約水資源236.18萬立方米,相當於新建兩座小1型水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