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河:生態産業化釋放“綠色紅利”
- 發佈時間:2016-01-18 00:31: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濟南市商河縣是個年地方財政收入不足10億元的農業大縣,因基礎差、底子薄,經濟總量在山東省要“倒著數”。但這樣一個“工業小縣、財政窮縣”,近年來卻不斷依靠“綠色崛起”,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記者來到位於商河新興街的濟南展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基地,走進近萬平方米的智慧溫室大棚,室外寒風陣陣,棚內卻是溫暖如春,工人們正在細心呵護著10萬餘株成品蘭花。
基地負責人呂廣乾告訴記者,與傳統溫室大棚主要靠燃煤保暖不同,基地花卉大棚直接利用地熱溫泉,既解決了大型智慧溫室冬季保溫難題,又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冬季僅電費一項每平方米就節省44元。
目前,展逸公司已建成6個溫室大棚,年可培育50多個品種的200多萬株蘭花,熱銷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到2017年,企業蘭花培育規模可達500萬株,將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現代蘭花培育中心及蘭花種植基地。
商河縣地熱溫泉資源豐富,並蘊含豐富的鋰、碘、鍶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除用於療養、保健等傳統領域外,商河縣將這一生態資源廣泛應用於花卉種植、水産養殖等。
鄉村綠洲公司副總經理葉秀芹説,企業的特色水産區迴圈利用花卉大棚排出的地熱余水,主要養殖羅非魚和南美白對蝦,經農業部産品品質檢測中心認定均為無公害産品,其中南美白對蝦春節前後市場價每公斤近百元。而養殖廢水還可澆灌300余畝苗木,在迴圈經濟中實現産業生態化。
作為有機肥生産企業,濟南綠地寶有機肥有限公司的産品原材料並不是市場上常見的合成化學品,而是完全經過發酵處理的動物糞便和玉米秸稈。公司負責人魏永超介紹,依託周邊養殖場,企業利用大型沼氣工程將糞便分解為沼氣、沼液和沼渣等可利用資源。沼液和沼渣經過處理就成了有機肥,沼氣則免費供應給附近數百戶村民照明和做飯使用。
如今,像綠地寶公司這樣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於一身的企業在商河越來越多。商河縣充分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等資源,大力發展新型農畜企業,先後建成大中型沼氣池22處,發展“三沼”綜合利用示範基地4處,“變廢為寶”成為持久受益的“聚寶盆”。
商河縣環境保護局副局長夏榮寶説,通過走生態産業化之路,廣大農民也嘗到了更多生態紅利的甜頭。2014年,商河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1874元,同比增長11.6%。
長期以來,草堆、糞堆、垃圾堆讓農村衛生環境日趨堪憂,“垃圾基本靠風刮、污水基本靠蒸發”成為很多村莊環衛狀況的真實寫照,農民滿腹怨言。
為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頑疾,商河縣以建設“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體系為突破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打造“潔齊美”的農村新形象,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在許商街道辦事處毛王店村,10米寬的主乾大街柏油馬路乾淨整潔,白蠟樹點綴的綠化帶鬱鬱蔥蔥,統一粉刷的磚瓦房整齊排列。每戶村民家門口不遠處就有垃圾箱,每個大門口都有下水道水篦子,垃圾定點收集、污水集中處理,街巷全天打掃。
毛王店村書記王保全走到一處下水道井蓋旁,把井蓋挪開,指著告訴記者,村民們生活中洗菜、洗衣服的污水、廢水都通過地下管道直接流入村裏氧化池,經過池中蓮藕、魚苗凈化和過濾,可有效減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
商河縣將有限資金用到刀刃上,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日處理能力120噸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每個鄉鎮(街道)建設1處垃圾轉机站;每個鄉鎮(街道)均成立環衛所,按照行政村每15戶設1個垃圾桶、每100戶居民配備1名保潔員、每10個村配備1輛垃圾清運車的標準,建立農村垃圾收運系統,全縣共購置垃圾清運車97輛,設置垃圾箱1.25萬個,配備了1546名專職保潔人員。
目前,商河縣963個行政村(居)全部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範圍,村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實現了城鄉環衛“全覆蓋”、保潔“無盲區”,全縣12個鄉鎮(街道)全部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鎮。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