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發展態勢:國內市場逆市上揚 展館投資熱潮持續
- 發佈時間:2016-01-14 20:29:3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 國內市場逆市上揚 展館投資熱潮持續——會展業發展態勢掃描
新華社銀川1月14日電? 題:國內市場逆市上揚 展館投資熱潮持續——會展業發展態勢掃描
新華社記者王希、李倩
展覽業被譽為宏觀經濟發展的“晴雨錶”。當前全球經濟持續深度調整,我國展覽業運作態勢如何?將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外的專業人士在此間舉行的“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展開了深入討論。
國內展覽逆市上揚
過去的一年,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全球會展市場規模收縮,但國內會展業在經歷了2014年的短暫調整後,再次取得較快增長。
來自貿促會的統計顯示,去年全國共舉辦3168個展覽會,展覽會總面積約8900萬平方米,其中經貿類展覽會2612個、總面積約為7874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加7.8%和10.8%,增幅快於美國、德國等老牌會展強國。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部分傳統産業面臨很大困難,但高科技産業、服務業以及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相關行業方興未艾,對我國會展市場形成了有力支撐。
此外,隨著會展業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的認識漸入人心,有關政府部門不斷對展覽業轉型升級加強引導,簡政放權、發展混合所有制、促進商協會改革等助推行業發展的利好政策相繼出臺,提升了整體經營水準。
場館建設持續升溫
發展會展經濟,展館等基礎設施是重要條件之一。根據貿促會發佈的年度報告,2015年全國室內可租用面積大於等於5000平方米、且舉辦2個以上經貿類展覽會的專業展覽館共有136個,比2014年增加8個;室內可租用總面積約為647萬平方米,比2014年增加約62萬平方米。
“這意味著我國室內外可租用展覽面積大概已經有1000萬平方米的規模,與美國旗鼓相當。”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這股展館建設熱潮在一段時期內還將持續。
如果説業內仍對“展館建設過剩”這一判斷有不同看法,“如何提高展館設施利用率”確已成為各方共同的關切。去年國內仍有多達約一半的展覽館全年展覽會總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下,44%的展覽館租館率低於10%。
市場人士表示,面對更加細分的市場和更加激烈的競爭,我國展覽市場中心化趨勢將加劇,部分二、三線城市依靠房地産帶動展覽館建設的投資模式將難以為繼,其現有展覽館也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需要從單純的場地提供者轉變為綜合服務商。
在王錦珍看來,各地展覽館建設需要在準確定位的前提下進行差異化競爭,因地制宜地組織展會活動。比如銀川就可以緊抓中阿博覽會平臺,發揮在中阿合作中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西北區域會展中心。
“盲目著眼于規模,有可能加劇産能過剩的局面。”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副總裁鄭世鈞説,在網際網路+時代,展覽館業主可以推動建設智慧展館、創新業務形式,將業務、人員資訊等轉化成數據資訊提供給展覽者使用,這種數據採集與整合的能力是一種新的競爭力。
由大轉強仍需“精耕細作”
2016年全球經濟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作為社會經濟的一面鏡子,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會展業受到影響似乎難以避免。危機也是契機。業界期待中國展覽業能夠借著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勢,沿著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等方向更進一步。
“沒有市場主體的做大做強,沒有展覽項目的做優做精,會展中心城市的建設就是空中樓閣。”成都市博覽局副局長王欣表示。
他認為,推動我國展覽業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優化展會環境、制定行業規劃、提供公共産品等方面做好服務。此外,自辦展會是展覽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應更加注重展會的品牌培育。
針對我國會展業存在的市場化程度發展遲緩、結構不合理、標準不完善、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王錦珍建議,著力加強國際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學習會展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
“任何競爭,人才都是關鍵!”國際展覽與項目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大衛·杜博伊建議,制定會展業人才開發計劃,將有限的資源向人才儲備方面傾斜,培養一批外語好、業務精、懂技術的高端人才。
業內人士表示,展覽業與網際網路新技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正成為中國展會市場發展的新特點,預計未來中國展覽業將加快運營機制的網際網路流程再造,運用大數據發展平臺化管理與運營。“精耕細作”式的發展將逐漸成為我國展覽業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