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變“死亡之海”為“希望之海”

  • 發佈時間:2016-01-14 06:27:3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天上無飛鳥,地下無寸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地區因其神秘荒涼,沒有淡水,沒有植被,被稱為“死亡之海”。然而,有一群人卻在那裏艱苦創業,甘受寂寞。他們是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的員工。他們説,他們要為農民送去幸福肥料,要把企業建設成為幸福工廠。

  他們在羅布泊建成全球最大的硫酸鉀生産基地,大大提高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程度,使昔日的“死亡之海”變成了造福三農的“希望之海”。

  死亡之海是如何成為希望之海的?羅鉀人是怎樣解開羅布泊幸福密碼的?連日來,《經濟日報》記者深入羅布泊腹地,進行了實地踏訪。

  情係三農

  1月9日,記者從哈密市出發,驅車400多公里,歷時5個多小時,一路顛簸,來到羅布泊腹地——羅中。途中,茫茫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大地寸草不生,沒有生命的跡象。遠遠望去,地平線成弧形,仿佛進入了“孤獨星球”。

  然而,位於羅中的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公司卻是一派生機,燈火通明的辦公樓、活動中心、職工食堂等錯落有致。在職工食堂和活動中心,不時聽到歡快的笑聲。這裡是謎一樣的“死亡之海”嗎?這是科學家彭家木、探險家余純順長眠的地方嗎?沒錯,這就是羅布泊。公司黨群工作部主任王忠東指著地圖告訴記者,“我們處在若羌縣東北部,塔裏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腹地”。

  “死亡之海”其實是個聚寶盆。受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羅布泊早已乾涸,其周邊為大片鹽殼,蘊藏著豐富的鉀資源。為開發羅布泊的“寶藏”,1999年,鉀鹽開發工作者挺進羅布泊,搭起帳篷、埋鍋做飯。轉年,他們建成了試驗基地。2004年10月,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入主羅布泊鉀鹽公司。

  對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公司來説,2006年4月26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當日,120萬噸鉀肥基地項目奠基。“鉀肥是農業生産中較為重要的肥料,但我國鉀資源嚴重缺乏。這個項目投産前,我國70%的鉀肥依賴進口,在價格上沒有話語權。”現任總經理李守江説,“120萬噸鉀肥基地項目投産後,我國鉀肥進口量降至50%,國際供應商也主動降低了價格”。

  在“死亡之海”,羅鉀人僅用10年就建成了世界級的硫酸鉀生産基地,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助力。“情係三農,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是羅布泊鉀鹽公司弘揚的精神之一。”公司副總經理尹新斌説,羅中的鹽殼路,含鹽量越高越坑洼不平,車輛行駛在上面越顛簸。而發展的機遇、幸福的密碼往往藏在這顛簸不平的道路中。

  艱苦創業

  在羅中,有幾排低矮的“地窩子”,也就是半地下的簡易房。當年,羅鉀創業者就在這裡工作、生活。“這裡有我們最幸福的回憶。”2003年9月8日,公司員工李文鵬、黃麗麗在“地窩子”裏舉辦了婚禮,這是羅布泊第一對新人。

  沒有雙人床怎麼辦?有同事想將兩張單人床拼在一起。公司領導覺得不妥,就親自設計圖紙,焊接了一張鐵床。婚禮當天,羅布泊迎來了久違的好天氣,婚房窗子上貼著的大紅喜字格外耀眼。“能住上地窩子就已經很幸福了,那時大家都住帳篷,夏天最高溫度達50多攝氏度,酷熱難耐。”黃麗麗説。

  自然條件無法改變,在羅布泊工作註定艱苦。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能吃苦、肯吃苦是羅鉀人普遍具備的品質。

  15年前,在距離生産廠區50多公里的地方,公司打下了12口深井,成為當時惟一的水源,45歲的劉進海孤身一人負責駐守和維護。這個被稱為紅柳井的地方一邊是沙海,一邊是鹽漠,夏天地表能烤熟雞蛋,冬天寒風能把人吹倒。而且,除了每20天左右來給他送生活給養的人,他幾乎見不到人。創業初期人手緊張,劉進海曾連續13個月沒有邁出紅柳井一步。

  在紅柳井,劉進海立了一個“以工作為榮,以泵站為家”的牌子,將井口、設備擦拭得乾乾淨淨。去年10月退休的劉進海説:“當時沒想太多,就覺得紅柳井是羅鉀的生命之源,我得把它伺候好了!”

  那時在羅中,水比油還貴。試驗廠職工周德敏回憶説,只能輪休回家時洗澡、洗衣服,而當時,少則一個月、多則50天才能輪休一次。2003年“三八”婦女節那天,公司破例為5名女職工提供了一項福利:洗一次澡。“大家特別高興,但用淡水洗澡很心疼,每人只快快洗了幾分鐘。”

  開發羅布泊初期,公司組建了試驗基地,其實就是兩座簡易的板房。2002年4月,技術人員到野外分散作業、取樣的時候,天空突然黯淡下來,漫天黃沙遮天蔽日,砂石被狂風捲起。看不清來時路,大家只好手拉手,憑感覺向駐地方向走,經過整整一夜的奔波,他們抵達駐地時卻發現大風早已把板房吹得無影無蹤。

  他們沒有被困難嚇倒,重新開始搭建板房,添置設備,繼續找尋黏土資源。2個月後,技術員們終於找到黏土時,個個鬍子拉碴、滿頭長髮。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在羅布泊鉀鹽公司得到傳承和發揚。隨著企業的發展,特別是120萬噸硫酸鹽項目建成投産,一大批“80後”“90後”踏上羅布泊的土地。年輕員工仲良説,羅鉀年輕人的激情和活力沒有被惡劣的環境挫敗,反而越挫越勇,同事之間流淌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公司早已成為他們第二個家。

  協作攻堅

  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不斷攻克科技難關的過程。李守江説,羅鉀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原因就在於創新。未來羅鉀發展的核心依然是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企業才能有持續的生命力。

  羅布泊地下的滷水硫鉀比嚴重失調,生産所必需的淡水資源短缺,開發難度極大。德國知名鉀肥專家曾斷言:“你們直接生産不出來硫酸鉀,必須從外面買回來氯化鉀才能生産。”

  如何開發出一套合適的工藝技術,成為羅鉀人面臨的最大難題。為此,他們“開門辦廠”,到國內知名科研院所招兵買馬,組建團隊聯合攻關,經過無數次推算、論證、實驗室試驗,終於取得技術突破,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制取硫酸鉀方案。

  此後,科研團隊又接連開展技術攻關,掌握了開發羅布泊寶藏的“密碼”,羅布泊地區鉀鹽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20萬噸鉀肥項目開工後,需要很多大型機械設備。當時,從美國進口採鹽船一艘要500萬美元,且採礦量小,只能采收單一礦石,但羅布泊曬出來的礦,物料性質不一樣,更難采收。為解決這個難題,羅鉀公司和廠家、設計院合作攻關,自主研發了“鉀鹽鎂礬礦兩棲式採鹽機船”,一艘只需2000萬元人民幣,可節省一半費用,還能采收高硬度礦石,採礦量增大一倍,大幅降低了採礦成本,填補了我國兩棲式採鹽機採輸鉀鹽的空白。

  更可貴的是,雖然羅布泊鉀鹽公司生産基地位於戈壁荒漠,但羅鉀從設備、工藝入手,實施了最嚴苛的環保舉措。副總經理雷光元表示,企業設計之初就融入了環保理念,努力把脫硫、脫硝的技術水準做到極致。

  “每次用心迎接美的曙光,每次克服困難得到成長,讓我們帶著希望,揚帆起航。”採訪結束時,記者聽到了這樣的歌聲。在羅布泊鉀鹽公司,幾名年輕人組建了紅柳葉樂隊,利用業餘時間創作歌曲。樂隊成員任向寧説,“寸草不生的羅布泊崛起了現代化的企業,崛起了團結向上的幸福工廠,這令我無比自豪,因為我奉獻了自己的汗水,見證了奇跡的發生。這些都寫在我們的歌裏,歌聲裏有我們的幸福密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