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拼資源到拼科技——糧食綠色增産模式攻關綜述

  • 發佈時間:2016-01-13 08:41: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農民羅榮華來説,2015年是一個增産增收年。“我種的2000畝雙季水稻,去年平均畝産2413.8斤,一畝地純收益400元,畝均增收100多元。”1月5日,他在電話裏告訴記者,“用藥量少了20%,畝均節約成本60元,畝産量還比去年增加了30多斤。”

  羅榮華的地塊位於上高縣水稻綠色增産模式攻關田核心示範區,記者去年9月去採訪時,晚稻已經種下,全部是機插秧。他的增産增收,正是得益於機插秧、統防統治、綠肥還田等“綠色”新技術的應用。

  不僅是羅榮華自己,2015年全國糧食生産再獲豐收,高位護盤,高點爬坡,增産2.4%。然而和往年不同,這份“綠色”豐收更為來之不易,意義更深遠。

  2015年2月,農業部下發了《關於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産模式攻關的意見》,強調要將綠色理念貫穿于增産模式攻關的全過程,挖掘糧食增産的接續和替代動力。減肥減藥,如何保證不減産?

  “開展綠色增産模式攻關是思路的創新,需要樹立增産理念、效益理念、綠色理念。”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説,“不是按照原有高産再高産的目標來組織實施,而是更加注重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研發、推廣、儲備一批可複製的技術模式。”

  技術模式的研發,要做到“對症下藥”、“抱團”攻關。以資源稟賦、種植制度、作物結構為標準,全國被分為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北、西南5大區域,每個區域確定1個牽頭省份,協調本區域其他省和有關科研、推廣機構共同開展模式攻關。截至目前已整合組裝了20套區域性標準化技術模式,升級完善了20項綠色增産節本增效關鍵技術。

  研發出來的新技術能帶來哪些變化?據統計,2015年我國化肥利用率提高2.2個百分點,減少尿素使用量100萬噸,為農民節省了18億元的成本;農藥利用率提高1.6個百分點,減少農藥使用量1.52萬噸,農民減少生産投入約8億元。

  將30釐米寬行改為25釐米窄行插秧機、將毯盤育秧改為缽毯盤育秧、將機械插秧改為機械拋秧……幾個小小的改變,就讓湖南雙季稻示範區平均畝産超過600公斤。針對油菜機收水準低的瓶頸,由傅廷棟院士和官春雲院士領銜,湖北研發出毯狀育苗機械移栽技術,栽插效率比人工提高50倍以上。

  從拼資源、拼投入到拼科技帶來的改變,河北省深州市護駕遲鄉前營村農民張振國深有體會:“我應用了小麥立體勻播技術,從種到收只澆了一遍水,種的時候也特別省事兒,六道工序一次就完成了。”

  在三大主糧中,小麥的比較效益最低,通過一系列綠色增産技術的整合創新,農民種小麥節約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在安徽省渦陽縣的15個千畝小麥綠色增産模式攻關示範區,秸稈還田、高效氮鉀配施、赤霉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整合推廣,不僅實現用種量、施肥量和用藥量減少,畝産量還增加了5%以上。河南省西華縣探索應用化肥促進劑技術,每畝底施化肥節省30%,並減少1次苗期追肥,小麥畝産增加5%~10%。

  選對技術,抓準關鍵節點,才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作用。江西建立120個示範基地,整合應用“三生三誘”綠色高效防控技術,實現單季減少用藥1~2次,病蟲損失下降2~3個百分點。廣西以農科院為依託,發展有機稻“一稻兩鴨”種養模式,水稻生育期不施化肥農藥,畝産達400公斤以上,同時收穫兩批生態鴨,每畝增收6000元。

  如何讓“綠色”技術紮根農田?吉林省在28個縣開通測土配方施肥手機資訊服務,讓農民在自家地塊即可接受系統服務。寧夏推進一站式、託管式等全程社會化服務,關鍵環節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

  “我從去年開始把1.2萬多畝玉米地種上了大豆,一是為了避免玉米連作病害,另外每畝還有150元的輪作補貼。”黑龍江省北安市種糧大戶邢海民説。糧豆輪作能減少化肥使用量,大豆還有固氮肥田作用,有利於提高黑土肥力。2015年,農業部在東北開展“糧豆輪作”試點,為調動農民積極性,每畝補貼150元。

  元旦過後,羅榮華的地裏已經種上了作為綠肥的紅花草,邢海民也定好了明年繼續實施糧豆輪作的打算。新的一年到來,農民們又在土地上播下了新的“綠色”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