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協同創新 優化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 發佈時間:2016-01-13 00:29:4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仍面臨評估機制不夠健全、國有資産處置渠道不通暢、對接市場渠道有限、引導産學結合的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鋻於此,一些地方在體制機制、組織架構、人事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打破藩籬 闖出協同創新的路子

  2014年,在北京市科委、海澱區的推動下,北大、清華、中科大、北航、北理工、中科院等13家科研單位和商飛、濰柴等100多家行業龍頭及高科技領軍企業共同成立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

  研究院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兩大掣肘:一是資金,研究院形成了政府資金重點支援前瞻性技術研究、基金及社會投資重點投資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産業化的資金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人才,研究院吸引了一流經營管理人才,他們承擔起類似“製片人”的角色,可以熟練地將技術批量轉化。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説,高校、科研院所間存在看不見的“藩籬”,協同創新研究院突破條塊分割的行政壁壘,是體制機制的革新,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導向。

  “協同是研究院的核心。”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説。協同體現在大學與大學的協同,研究院分析支撐某産業的主要學科,選擇學科實力最強的大學委派領軍人才,建立專門的技術研究實體;大學與産業協同,遴選出優秀企業共建協同創新基金,共同規劃、評估、投資項目;企業與行業協同,圍繞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發,項目完成後由中心內最適合企業或組建新企業實施産業化;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研究院採取“雙課堂、雙導師、雙身份、雙考核”的方式與高校共同培養研究生;首都知識經濟和地方産業經濟的協同。

  目前,研究院已遴選出66個項目,其中有49個與企業達成産業化協議,組建了29家産業化公司,在美國矽谷和國內的邯鄲、南京、杭州、包頭等地建設了分院,初步形成了“北京統籌,全球研發,地方轉化”模式。

  倣真與設計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張日葵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副研究員,他帶領的團隊正攻堅航空發動機高性能數值倣真軟體。他説,在學校做科研,對市場的“感覺”不夠,而在研究院,與市場結合緊密;團隊裏還有幾位博士參與,他們的動手能力提升很快。

  王茤祥説,研究院發展也受到一些制約。作為北京的機構,在服務地方發展上受到資金的制約,希望可以作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給予經費支援及基金投資,提高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服務地方的能力;目前是和高校共同培養研究生,擠佔了高校的名額,如能單獨安排研究生指標更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

  科技+資本 探索創新孵化新模式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被稱為“四不像”機構。該院院長、清華大學副秘書長嵇世山解釋説,文化不同,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目標不同,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功能不同,既是研究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機制不同,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於1996年,是全國第一家大學和政府合建的新型科研機構,最高管理機構是理事會。“研究院特點是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嵇世山説,研究院構建“投、保、貸、租與增值服務”一體化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成立近20年,成功開發出研發服務、科技孵化器、科技園區等多種商業模式。

  該院光電與先進製造研究所高端半導體鐳射器研究中心主任胡海,回國後創辦了瑞波光電子有限公司。他説,研究院是創業的起點,在研究院的支援下,我們得到創投資金,研發成果省去了複雜的科技成果轉移程式,可以直接投入生産,實現“技術自己研發、産品自然延伸”,而且我們還借助研究院平臺申請到了國家重點課題。

  10月中旬,清華大學與廣東省共建珠三角研究院,下一步將建立京津冀研究院。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説,創新發展是有區域效應的。在技術轉移過程中應更加注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同時企業應多點耐心,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賺錢,高校也對技術低看一眼,雙方找到合作共贏的途徑。

  聯盟+平臺 探索科研組織模式創新

  除了以上兩種模式外,還有高校探索科研組織模式創新,促進資源整合共用,與政府、企業共建研究機構,實現從技術到産業化無縫對接。

  2012年12月,華東理工大學組建了“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採取企業、學校、工程設計院三方共同組建攻關團隊;利用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工程設計研究、專家諮詢、中試、安全與環境評價、智慧財産權、技術市場等技術轉移資源和平臺,所有推進技術的産業化。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多地建設了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2012年10月,哈工大晉江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落地,主要服務於當地中小企業。合作模式是,晉江市向哈工大提供經費,中心免費向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待成果進入産業化過程後,相關企業再支付哈工大費用。晉江市在科研成果轉化上“風險共擔”,選擇一兩家代表性企業與中心進行合作,如果研發的設備可以使用,政府將向企業返還30%的推廣補貼,最高限額300萬元,今年還給中心批了幾十畝的廠房。

  華宇公司與中心合作研發了經編機自動斷線監測設備。公司副總經理蘇成喻説,以前一個工人負責2台經編機。自動檢測設備投産後,一個工人至少可以負責10台,次品率也降低了。

  中心主任李華燾説,這些中小企業很願意與中心合作,但因前期投入多,項目落地少,建議政府加大對企業的補貼力度。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徐海波、關桂峰、淩軍輝、王成、葉前、吳振東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