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開年就跌跌跌 錢該往哪投

  • 發佈時間:2016-01-12 01:33:16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第一週,無論是A股還是外匯市場,都是風起雲湧。4個交易日,A股4次觸發熔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4天大幅下跌。人民幣貶值走低引發資本外逃的擔憂,導致股市存在下跌壓力。在證監會叫停“熔斷機制”以後,A股市場是否會如願逐步企穩?在巨大波動之後,股市是否還值得緊跟?面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的背景下,居民和企業該如何進行投資?

  人民幣貶值:

  加大海外資産配置正當時

  上週五,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當周首度上調,調升10個點報6 .5636元,終結此前連續8天調降勢頭。從中間價來看,1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 .56元左右,比一年前的6 .13元左右貶值了約6.6%。

  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背景下,居民和企業該如何進行合理的資産配置?

  無實際需求不要盲目換匯

  目前,中行、工行的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都不超過0 .8%。中信銀行廣州分行外匯資金團隊負責人梅治信向記者表示,從避險角度來講,個人或企業在資金配置中增加美元資産的配置是可以的。不過從收益率來講,其實是放棄了人民幣相對高的收益率,換成了比較低收益率的美元,是不划算的。

  但如果將來人民幣貶值的幅度能夠彌補中美利率上面的差異,也就是美元升值加息的幅度能夠覆蓋持有美元收益率的損失,換算成美元後存入銀行是比較划算的。

  梅治信提醒,居民和企業在幣種轉換中,除了關注匯率,也要關注中美兩個幣種利率、收益率的比較。

  但是,對於未來有出國留學、旅遊、消費等計劃的人群來説,成本會有所上升,如果擔心美元持續升值,可早作準備,及早進行兌換。

  美元産品中長期收益率將升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匯率波動將對投資者的回報帶來更大影響。其中從中長期來看,美元走強是大趨勢,相關産品收益率將上升。

  銀率網分析師閆自傑表示,從中長期來看,美元走強是大趨勢,美元理財收益有望迎來一波中線反彈。對於投資者來説,適當配置一部分美元資産,或投資一部分中短期的美元理財産品,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慮,是有意義的。

  不過,相比人民幣理財産品4%-5%的收益率,美元理財還只能算是低息産品,比人民幣産品的收益率低2.5%左右。

  梅治信也向記者表示,目前美元理財的收益率並不高,因為目前境內市場體系中美元資金相對還是比較充裕的,美元理財的收益率比較低。不要認為隨著美元的加息升值,美元理財産品的收益會“水漲船高”,因為跟境內美元的充裕程度有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向記者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講,購買外幣理財産品是可以的,但也存在外匯管理風險,現階段大量換匯銀行可能會存在窗口指導的壓力,外幣銀行理財産品自身也存在一定風險。

  高凈值人群加大海外配置

  面對美元加息、人民幣加速貶值的背景,加大海外配置從去年開始就成為不少金融機構的一致建議。諾亞香港研究部總監夏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諾亞接觸到的高凈值人群看,加大海外配置比例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已經成為高凈值人群的剛需。

  “不少高凈值人群,10%的資金已經出去了”,夏春透露,從標的上看,股票、私募股權、信貸債券等傳統的大類資産依舊是大多數國人在海外配置中的選擇。

  對於2016年全球主要股市的投資策略,恒生銀行環球市場部主管黃偉鴻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聯儲儘管加息,但預計加息幅度不會太大,美國經濟仍將支撐美股高位徘徊1-2年。而相對美股,他更看好歐洲市場,理由是歐元仍處於相對低位。

  企業負債應規避升值貨幣

  人民幣近期進一步貶值不利於短期資本市場穩定,但在人民幣大幅貶值下,相關出口占比較高的行業卻因此從中受益。

  “對於進口型外貿企業來講,人民幣貶值會對這類企業造成較大壓力,對出口型企業來講,是利好”,招商銀行同業金融總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具體情況還是要結合企業自身的運營狀況、財務狀況等,因為外貿企業、大型企業集團都存在外幣融資,存在外幣的收付款,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去合理安排幣種、資産和負債是需要考慮的。

  梅治信表示,人民幣貶值對於那些做了資産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的企業影響最大,因為在過去10年人民幣都處於升值的狀態,這些企業比較喜歡負債人民幣,轉化成人民幣,形成人民幣資産,再進行套利。現在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情況出現了逆轉,對於負債美元的企業影響就會比較大。

  劉東亮建議,在負債的時候儘量去規避升值的貨幣,比如説以前美元貶值,很多企業都加大了美元的負債資産,現在美元升值了,從企業的發展角度,應該把這些負債的外幣給換成人民幣的資産。

  股票:A股中長期不樂觀産業資金卻持續增持

  上周,滬深股市三大指數均出現破位,單從技術面來看,預示著後市中線不甚樂觀。

  政策面上,暫停了熔斷制度,限制了大股東減持,不過,股市擴容政策或許在二季度打開,並且人民幣貶值預期沒有打破。A股短期或有超跌反彈的態勢,中長期來看,依然不樂觀。

  交銀施羅德基金投研人士稱,從A股趨勢來看,短期內A股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幣貶值帶來的流動性抽緊及避險情緒提升。鋻於短期人民幣幣值變化決定因素在於央行,儘管我們認為央行不會放任人民幣匯率短期大幅貶值,但卻無法預判政策維穩的時點。因此,我們維持對A股市場謹慎判斷。

  超200家公司獲産業資金增持

  上周,A股2419隻個股錄得下跌,其中797隻個股跌幅超過20%。另一方面,錄得上漲的僅有158隻個股,這其中不少是剛剛上市的次新股。

  在投資者出現恐慌拋售時,大股東等産業資金增持因素對於處於系統風險的個股而言,給予了投資者足夠的信心,並對於股價産生了止跌效應。

  上周,産業增持公告增多,不少大股東和高管都在低點開始增持買入。去年12月23日以來,截至上週五,已經超過268家上市公司發佈增持公告。

  事實上,包括四方股份、通威股份、億通科技、英特集團、數位視訊、置信電氣、用友網路等24隻個股被産業資本連續增持。被連續增持的個股中,産業資本增持加加食品股份數量最多達到4397.32萬股,增持金額約為31592.02萬元。此外,産業資本增持閏土股份、寶通科技、用友網路、建新股份、法因數控股份數量也均在100萬股以上,分別為633.03 萬股、316.06萬股、306.19萬股、274.79萬股、148.3萬股。

  而且不少上市公司高管也在不斷增持,以四方股份為例,去年12月23日以來,包括高秀環、彭雅琴、高書清、祝朝暉、王緒昭、張顯忠、賈健、張偉峰、郗沭陽、張濤等在內的高管集體增持自家股份27次,累計增持22 .21萬股,累計增持金額約為279.33萬元。

  信號:大股東增持穩定股價

  置信電氣高管再度買入自家股票,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公司公告,公司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于1月5日至1月6日以個人自籌資金,買入公司股票共計63036股,成交價格在10 .86-11.22元。

  廣濟藥業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長投集團于1月6日至8日期間累計增持公司股份52.82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21%,增持金額約1040.23萬元。廣濟藥業股價去年12月23日衝上27.71元的高位後,連續12個交易日處於下降通道,目前累計下跌依然達18.9%。大股東增持公告後,股價在上週五止跌後,不斷反彈,收盤在漲停位。

  此外,也有高管通過資管計劃買入股票。1月4日宜通世紀公告,2015年12月29日-31日公司大股東及部分董事和高管通過“廣發資管增穩6號。集合資管計劃”以大宗交易及競價方式累計增持公司股份100萬股,佔總股本0.44%,累計增持金額5887.73萬元,成交均價58.88元/股。而該股票在去年12月23日以來,反而錄得10%的上漲,股價也創出63.68元的新高。

  機會:跌破股東增持價個股

  事實上,去年12月23日以來,不少被産業資金增持個股在12個交易日中最大跌幅都超過20%。數位視訊累計跌幅29.04%,億通科技跌幅21.67%,四方股份跌幅15.09%,通威股份跌幅17.38%。

  受此系統性風險影響,多數上市公司最新收盤價低於去年12月23日以來的增持均價,蘊含了一定投資機會。例如,雲南旅遊、奧飛動漫、數位視訊、通富微電、東方國信、用友網路、金洲管道等。 本報綜合消息

  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比例

  可能調升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李唐寧 趙婧)隨著醫療費用的上漲和保障水準的提高,醫保基金中長期支出壓力加大,居民醫療保險的鉅額財政補貼風險正逐步顯現。記者了解到,2016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個人繳費比例可能調升。專家認為,從籌資機制來看,財政補助已經佔到籌資總額的四分之三左右,居民醫保存在“泛福利化”傾向,未來應逐步改變目前個人與財政籌資責任失衡的局面,建立財政補貼與個人繳費的合理分擔機制。

  對此,記者分別向人社部和衛計委發函求證,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出於對參保積極性等因素的考慮,多年來居民醫保的個人籌資標準一直以很小的幅度上升,居民醫保籌資的增長主要通過財政補貼的增加來實現,財政補貼與個人籌資的比重從最初的1:1變成了目前的約4:1。

  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六年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每人平均財政補貼的增幅一直高於每人平均個人繳費增幅,從而使得每人平均籌資總額中財政補貼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由2009年的60.8%增加到了2014年的79.3%,財政補貼與個人繳費之比已接近4:1。2015年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為每人380元,個人繳費為每人平均不低於120元。

  有業內人士擔心,我國的居民醫保已經出現了“泛福利化”傾向。隨著個人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個人的繳費責任並沒有相應提高,這給公眾一種印象:居民醫保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似乎更像一種福利,而不是保險。據了解,一些地方政府有過財政投入與居民繳費同步增長的想法,卻擔心提高居民個人籌資會降低參保人的參保積極性,影響參保率。

  “只要是保險,都要精算,精算自然是中性概念。原來制度過度依賴財政,好像天經地義,這是不對的,因為社會保險必須精算平衡,不能把保險當福利。”一位財政部人士表示,財政應該補貼居民醫保,但不應該補貼到這樣高的比例,未來應該降低財政補貼在居民醫保籌資中的比例,“恢復到財政出一塊,個人出一塊。”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醫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認為,財政補貼比重過大,不僅帶來財政是否可支撐的問題,也使得居民醫保有滑向福利制度的危險。完善居民醫保籌資機制的基本原則,是回歸社會保險屬性。

  “雖然在法律層面上,我國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屬於社會保險制度,但是在實踐中,居民醫保卻採取了一些超出常規的政策措施,如自願參保繳費、主要依賴財政補貼吸引參保、定額繳費、不顧籌資能力過快提升待遇等。”王宗凡認為,在制度建立之初,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參保擴面、增強了制度吸引力,不過隨著全民醫保的實現,特別是在居民醫保待遇水準達到相對較高的水準、基金支出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應該充分認識到現行籌資政策的局限,逐步增加個人繳費的比重,均衡個人和政府的籌資責任和負擔。

  對於未來的改革方向,王宗凡認為,調整籌資政策應充分考慮目前面臨的困難和阻力,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推進,不可操之過急。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可參照職工醫保繳費單位和個人的分擔比(約為3:1),將居民醫保繳費財政和個人分擔比的調整目標也確定為3:1。當然,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一個過渡期。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德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居民醫保的財政補貼是必要的,但是需要一定限制,“因為我國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人數共約有8、9億,而財政資金有限,如果都靠財政,那麼醫療保障的待遇很難提上去,而且長期看對財政的支出壓力會非常大。”他認為,財政和個人分擔比逐步調整為1:1是比較合適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