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油價新機制應符合市場化方向

  • 發佈時間:2016-01-12 01:00: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王璐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各界對兩次暫緩調價的質疑聲中,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再次開啟“完善之旅”。近日國家發改委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提出縮短成品油調價週期、設置“天花板價”和“地板價”等新內容,此舉被視為應對油價大幅波動負面效應的藥方,受到市場各方高度關注。

  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是2009年制定、2013年經再次完善後定型的,其框架是與國際原油價格實現有條件聯動。當時,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100美元/桶附近,所以在“10個工作日+50元”的觸發條件之外,《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設置了“天花板價”,即當國際原油市場價格高於130美元/桶時,採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産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但該機制並沒有針對國際油價出現大幅下跌時如何設置“地板價”作出明確安排。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始料未及一路下跌,2015年12月份更探至40美元/桶以下,至今仍未翻身,這對於綜合開採成本在45美元/桶以上的國內油企而言,當然不是好消息。此番設置“地板價”的改革,或許正如分析人士所言,有保護國內油企的意圖。

  但40美元以下的國際油價揭開的不僅僅是國內原油生産高成本的“蓋頭”,更刺破了我國成品油價格不與國內供需掛鉤、價格形成缺乏競爭的“鎧甲”。成品油是基礎能源物資,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為避免國內原油生産出現供應短缺、能源安全保障受到威脅,在當前還難以完全放開定價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兼顧民眾和油企兩頭,選取諸如縮短調價週期、設置“兩價”的過渡性藥方,或許有其必要。但改變目前國內成品油煉化和零售終端環節利潤豐厚、原油開採環節卻虧損嚴重的扭曲狀況或許更具有機制意義。在具體細節的確定中,應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比如與國內産業尤其是自採石油的生産成本相適應,設置浮動的中準值,調整開採、煉化、銷售等上下游環節的利潤分配,比如國家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的調節基金,利用財稅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平衡各環節利潤。

  對於新機制而言,推進消費稅等改革、實現價稅聯動也是完善的方向。據有關機構測算,我國目前的總稅金(包括增值稅、城建稅、教育附加及消費稅)在成品油最終零售價中的佔比超過50%,稅費比重過高、價格構成不合理,是油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當然,在已經把市場化作為最終目標的新一輪改革中,這只是一種過渡措施,打破壟斷才是治本之策。2015年10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將“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而今年1月4日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實現成品油價格“完全市場化”。要完成這一目標,提升國內原油市場的市場化程度至關重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