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10年減少20萬畝 貴州濕地面臨“生存困境”

  • 發佈時間:2016-01-11 00:29: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分佈中心,濕地資源豐富且脆弱,近年因濕地保護體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人為開墾破壞佔用等原因,原生態自然濕地面臨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等“生存困境”,亟須加強保護與管理。

  據調查,目前貴州濕地面臨“一少一低”的嚴峻形勢,一是濕地總面積約為315萬畝,在全國偏少;二是濕地率低,僅為1.19%,遠遠低於全國5.58%的濕地率。

  人為侵佔導致濕地面積大量減少。據貴州省林業廳調查統計,十年來全省自然濕地面積減少22.05萬畝,減少率8.86%,加上人工建造的濕地,“一消一漲”使全省濕地總面積仍減少10.2萬畝,減少率3.14%,另外還有約50萬畝的濕地受到威脅。草海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岩溶構造湖,因人為放水排幹、開闢農田等原因,草海水域面積減少了20多平方公里。而松桃、龍裏、都勻、赫章等地的一些天然泥炭沼澤濕地,則被一條條人工開挖的溝壑將水放幹,濕地變成了荒地。

  工農業污染導致濕地水質下降。在黎平縣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記者看到濕地下游污水橫流,河邊一家農家樂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濕地。

  物種侵入、過度採集捕撈也造成濕地功能退化。“近十年來,我們發現了7種外來植物的入侵,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系統。” 貴州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鄧伯龍説。另外,在龍裏、花溪等地,由於商販大量收購泥炭蘚,使貴州每年的泥炭蘚出口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無序和過度採集導致一些泥炭蘚沼澤濕地退化為旱地。

  近年來,貴州核實了6218塊濕地斑塊,建立了全省濕地資源數據庫;並建立了30處國家濕地公園(28處為試點)、4處省級濕地公園;劃定315萬畝“濕地生態紅線”,已初步構建起濕地保護體系。但在濕地保護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有待完善的問題。

  一是多頭管理與概念不清致濕地管理保護遇到“梗阻”。鄧伯龍説,濕地概念也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同是一塊沼澤地,國土部門認為是未利用地,林業部門認為是濕地。對於濕地污染問題,又涉及環保、住建、國土、農業等部門,單靠林業部門“治污、管污”根本無能為力,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缺乏綜合協調是濕地保護的硬傷之一。“以草海濕地為例,它存在水體嚴重污染、周邊植被退化、水土加速流失、外來物種入侵等問題,而草海‘廳(貴州省林業廳)市(畢節市)共管’和威寧縣‘省直管縣’的身份,在決策審批、資源整合、項目實施、執法監管等方面存在不少體制性弊病。”

  其次,機構不健全、資金缺口大,制約了管理保護工作。據記者了解,全省30多個濕地公園中,成立了保護機構的不到10個,管理人員缺乏。

  第三,法律法規不完善,濕地保護管理執法難。不少基層幹部表示,由於人為工程建設、農業建設、城鎮化擴張等原因,侵佔破壞濕地等現象時有發生,但對於法律上沒有明確維權依據和罰則標準,缺乏處理的“抓手”。

  基層幹部及專家表示,保護貴州喀斯特濕地資源已刻不容緩,宜儘快採取措施確保濕地“量穩質升”。

  首先要加大投入,嚴格禁止對濕地的侵佔破壞。貴州省林業廳副廳長黎平認為,貴州應以這些規劃為抓手,以建設國家級或省級濕地公園為重點,加大退耕還濕、退牧還濕的力度,把濕地保護納入各級地方財政預算,同時建立濕地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項目審批制度,對於確需徵佔濕地的,通過“佔一補一”的方式,建設高品質的人工濕地,保障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品質不衰減。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長陳波等認為,希望上級通過生態補償的方式予以支援。

  建立有效的濕地管護機制,維護濕地的生態多樣性。石阡縣林業局局長孫傳良等人建議,希望建立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農業、水利、環保、住建、國土等各行政部門配合協作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將濕地保護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之中。同時,建立水體富營養化和濕地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工程,加大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度和省級濕地生態環境評價監測體系,多方合力保持河流、湖泊等自然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