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關於國家科技獎“瑯琊榜”,你不好意思問的都在這兒

  • 發佈時間:2016-01-08 11: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董碧娟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共評選出295個項目和7名外籍科技專家。面對這個我國科技界至尊無敵的“瑯琊榜”,小夥伴們紛紛端來板凳圍觀, 冒出了很多好奇的問題。別急!俺們中國經濟網敬業體貼的記者經前方打探,給你答案!

  1、今年最高科技獎咋空缺了?

  親,最高科技獎空缺可不是頭一回。200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就空缺過。國家最高科技獎從2000年開始頒發,到2015年,共有 25位科技大拿獲獎。噹噹噹噹當!他們是:吳文俊、袁隆平、黃昆、王選、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吳徵鎰、閔恩澤、徐光憲、王忠誠、孫家棟、谷超豪、王振義、師昌緒、吳良鏞、謝家麟、鄭哲敏、王小謨、張存浩、程開甲、于敏。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最多頒發給兩人,親自己扳指頭算算就知道,有些年是空缺的,有些年只獎勵了一位。

  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要求那可是相!當!高!親聽聽: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項目中僅從事組織管理和輔助服務的工作人員,不得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應當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並仍活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從事科學研究或者技術開發工作。

  中國經濟網記者打探到,今年被推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候選人,在最終投選票環節,沒有通過評審。“空缺”只是嚴格執行評選流程的客觀結果,沒必要太大驚小怪!

  2、國家科技獎是咋評出來的?

  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年評審一次,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400項。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宏觀管理和指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各獎種評審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若干評審組,對候選人和候選項目進行初評。

  評審工作流程為:推薦(推薦機構或有資格的專家)→形式審查受理(獎勵辦)→初評(隨機遴選專家網路評審或審讀、評審組會議初評)→評審(各評審委員會)→審定(獎勵委員會)→審核(科技部)→審批(國務院)→頒獎(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還需報請國家主席簽署。推薦評審工作全程接受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同時為了加強社會監督,在推薦、受理、初評等環節都向社會公示。

  3、 這個問題有點俗,但是人家真真想知道哇……請問得了這個大獎,能獎多少錢?

  哈哈,其實記者也很好奇啦!所以特地諮詢了權威人士。國家最高科技獎是500萬元,其他獎項的特等獎是100萬元,一等獎20萬元,二等獎是10萬元。當然,對這等大獎,精神榮譽還是要擺在第一位噢!

  4、這些獲獎人都是多大歲數啊?

  今年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齡是54.3歲,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齡是47.6歲。自然獎和發明獎完成人中,“70後”超過一半。自然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潘建偉45歲,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教授49歲獲自然獎一等獎的記錄。今年自然獎和發明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都是39歲,進步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38歲。

  5、 請問有多少女性獲得國家科技獎哩?

  根據近5年的國家科技獎統計數據,所有獎項中女性第一完成人佔6.10%,主要完成人佔13.20%。差不多100個獎項中,有6個是由女科研工作者牽頭完成的。

  6、 國家科技獎的獲獎項目都打哪來啊?

  從近5年的數據變化來看,獲獎項目中以大專院校最多,佔34.73%,其次是國有企業(21.90%)和研究單位(16.76%)。總體趨勢是大專院校作為完成單位的比例減少,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完成單位的比例增加,企業參與數量增加,産學研結合項目比例平穩,民營企業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數量有所增加。

  7、 如果俺是普通的一線工人或者農民,但是創新成績突出,有機會得國家科技獎嗎?

  當然啦!!國家科技獎不以資歷身份論英雄,創新是它唯一的“門檻”。來自河南省才智種子開發有限公司的農民小麥育種專家徐才智,依靠“ 高産早熟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國審偃展4110選育及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國勞動模範、大興安嶺神州北極木業有限公司設計部部長白偉東,憑藉“異形承載木梁拼板製造技術與應用”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8、今年有哪些外國專家獲獎?

  有7位外國專家獲得2015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楊克裏斯特·楊森(瑞典),衝村憲樹(日本),葉甫蓋尼·維利霍夫(俄羅斯),彼得·史唐(美國),維爾特·伊恩·利普金(美國),卡洛·魯比亞(義大利),約翰尼斯·弗蘭肯(荷蘭)。(記者 董碧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