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西: 挪“窮窩”拔“窮根”

  • 發佈時間:2016-01-05 01:00:2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頂著呼嘯的北風,記者近日來到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城西的遼陽鎮東溝移民新村。走進村裏,只見一棟棟二層的小樓整齊排列,一條條硬化的道路乾淨整潔,衛生所、警務室、幼兒園、小學、便民超市等一應俱全……

  “我們這個移民新村就建在縣城邊上,一共安置了5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的592戶農民,共有2500多口人。”東溝新村黨支部書記郝雲偉説,“舊村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現在好了,新村全部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凈化,我們山裏人也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東溝移民新村是山西省實施移民搬遷工程的一個縮影。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山西,擁有太行和呂梁兩大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山高坡陡、環境惡劣,致使農民生産生活困難重重。從1996年開始,山西開始實施有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0年後,逐步加大了扶貧移民力度,並按照與産業開發、城鎮化建設、舊村開發利用和完善社會保障“四個結合”的原則,多措並舉,幫助群眾跳“窮窩”,拔“窮根”。

  山西省委副書記樓陽生説,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特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也是山西扶貧開發堅持多年行之有效之舉,必須加大綜合投入,紮實推進。

  截至2015年,山西省級易地扶貧搬遷專項扶持資金規模已經由1996年的4500萬元增加到7.81億元,共安排搬遷計劃26.8萬戶、95.8萬人,涉及1.2萬個村莊。

  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能否致富是移民穩得住的關鍵。在實踐中,山西各地因地制宜、大膽探索,逐步形成了城鎮社區型、産業配套型、莊園經濟型、企業承建型、勞務就業型等多種移民搬遷模式,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扶貧效益。

  記者走訪10多個貧困縣看到,一個個交通便利、配套齊全的移民新區取代了數以千計的“五難村”。搬出來的困難群眾已經融入到了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之中,思想觀念發生明顯改變,不再“等、靠、要”,而是在種好農田、搞好養殖的同時,開始將更多精力投入第二、第三産業和勞務輸出上,走上了穩步脫貧的道路。

  易地扶貧搬遷在改善貧困群眾安居環境的同時,還有力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忻州市是山西省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地區。該市改變過去從山上到山下、從溝掌到溝口的搬遷方式,大膽推進城鎮化搬遷安置模式。2012年以來,全市90%以上的移民安置在縣城或城郊,增加城鎮居住人口9萬多人,直接提高城鎮化率3個百分點。

  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一些地方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也存在補助標準偏低、配套設施滯後、産業配套跟不上等問題。

  “産業項目規模小、覆蓋面窄、帶動力不足,是目前易地搬遷産業開發的共性問題。”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郎作仕説,今後還應儘快建立起扶持搬遷群眾發展後續産業的長效機制,整合相關項目、資金、資訊、技術等資源,幫助搬遷群眾因地制宜發展後續産業,確保遷移一處、成功一處、脫貧一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