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餐飲採購B2B:新瓶裝舊酒?

  • 發佈時間:2015-12-30 07:3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繼“百團大戰”、外賣大戰之後,餐飲O2O的戰火開始燃向後端的採購供應鏈。每年超過萬億元體量的餐飲採購大蛋糕,激發了眾多創業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對餐飲行業重新發現和改造的熱情,用戶群的競爭也從個體消費者轉向了想像空間更大的餐飲企業。輕模式、重模式、細分市場、補貼價格戰……競爭的膠著程度毫不遜於C端。然而,看似繁榮的餐飲B2B背後,是幾乎全行業都在鉅額虧損。以去中間商為存在價值的餐飲B2B企業,被迫淪為新的中間商,重復著傳統中間商的盈利模式。

  萬億市場引來群雄紛爭

  與龐大餐飲市場相伴相生的是龐大的餐飲供應鏈。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餐飲收入達29280億元,全年突破3萬億已無懸念。如果按照採購成本佔營業收入的30%-40%計算,餐飲採購市場有超過萬億元的體量。有業內人士表示,餐飲的食材供應從源頭到餐廳,要經過多級批發商,中間環節的加價率超過100%。而這部分利潤就是食材B2B企業所覬覦的大蛋糕。

  自去年開始,涌現出了一批瞄準餐飲後端供應鏈的網際網路企業。一畝田、美菜、鏈農、飯店聯盟、天平派上線的時間間隔非常短,並很快獲得融資開始培育市場。緊接著,不甘心被跨界打劫的餐飲人抱團反擊,由餐飲集團聯合發起的眾美聯上線也加入競爭。而專注于區域或細分領域的食材B2B平臺就更多了,如小農女、菜點點、優配良品、集食達、餐館無憂、凍凍、餐飲管家、蔬東坡、分分鐘等,它們也紛紛成為風投的寵兒。

  餐飲食材B2B市場興起,也引起了外賣O2O大佬們的關注。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後,緊接著便放出即將上線美團菜市場的消息。餓了麼則高調上線旗下食材供應B2B平臺有菜。這些外賣大佬利用手中掌握的餐館資源,也想在餐飲供應鏈上分一杯羹。

  傳統食材批發商也不再淡定。本月,自稱新發地“二道販子”的楊海軍打造的生鮮電商平臺——錦繡生鮮宣佈上線,為餐企配送生鮮蔬菜,實現了傳統批發企業向“網際網路+”的轉型,並獲得了中海軟銀的天使投資。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食材B2B的出現針對的是餐飲企業採購上的痛點,降低了採購過程的資金成本以及時間成本,同時,電子化線上採購也能夠為餐廳後期做賬等工作提供便利。北京志起未來行銷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表示,餐館每天都需要相對固定的食材供給,這種需求穩定、剛性,而且有足夠的規模。相對於C端的個體消費者,B端的餐飲企業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競爭膠著暴露行業痛點

  同類企業的快速誕生,迫使已經上線的平臺加快複製擴張步伐,以盡可能多的獲得市場份額及用戶。但是培養餐飲企業線上採購習慣絕非易事。長期以來,餐飲行業供應鏈處於原始狀態,不僅冗長,還混雜著各種商業潛規則,各方利益複雜交織,令市場培育難度極大。

  大型餐飲企業啃不下來,是當前食材B2B平臺面臨的共同難題。鏈農CEO劉源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把大型餐飲企業列入目標客戶實屬無奈。雖然大型餐飲企業的訂單大,但是賬期太長,對於創業公司而言,賬期幾乎可以稱之為死穴,尤其是對那些正在快速擴張的企業而言。此外,食材B2B平臺希望能將分散的餐廳採購需求匯集起來,以此獲得與供應鏈上游的議價能力,從而達到降低餐廳採購成本的目的。而大型餐飲企業本身就有完備的採購系統,並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培養起了自己的議價能力,對於平臺這方面的需求不強。況且,一些手握採購大權的人從個人利益出發,對推動“陽光采購”也並不熱心。

  為此,目前B2B創業企業幾乎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小餐廳。中小餐廳一般都是餐廳老闆親自採購,採購頻次高且花費時間,一直都是中小餐廳的痛點所在。然而,中小餐廳的錢也並不好賺。採購頻次高、品種多,但每次採購的量都不大,對價格又高度敏感,致使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為了拉攏更多客戶從而吸引風投,食材B2B平臺普遍採取燒錢刷單方式,長此以往,一旦融資出現問題,很可能會出現因資金鏈斷裂而影響企業整體運營甚至倒閉的情況。事實上,今年8月,一畝田大規模裁員正是因為新一輪融資不暢導致的。由於融資沒有及時到位,依賴員工返利刷單刷出“漂亮業績”的一畝田,不得不靠裁員渡過難關。在如今這個資本寒冬,融資難已經成為不少創業公司的癥結,對於靠燒錢培育市場的食材B2B平臺也不例外。

  中國食品産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就目前來看,食材B2B已經被商家炒起來了,但是,燒錢刷單培育市場的競爭方式並不健康。對於食材B2B平臺而言,快速複製擴張固然重要,但是目前還沒有針對這個領域的明確監管政策的情況下,做好品控及食品安全是餐飲鏈任何環節都不能忽視的重點。

  直供模式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食材B2B平臺的經營模式可以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自採自營為主的重模式;另一類則是以搭建平臺撮合交易為主的輕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優劣,但對於滿足餐飲企業的需求而言,目前似乎還都有段距離。

  對食材B2B平臺來説,真正的難點在於對上游供應商資源的開拓。自營模式的平臺希望利用網際網路,砍掉中間環節,實現生鮮農産品從農戶到平臺的直供。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産品品質,同時縮短供應鏈、提高電商平臺的毛利率。

  然而,看似無比誘人的自營模式,真正實施起來難度極大。除了農産品自身標準化、食品安全等問題外,採購、分揀、倉儲、物流等環節的建設,幾乎是把傳統批發商的工作又重復做了一遍。自己成了中間商,還是像原來的中間商一樣靠差價賺錢。而且隨著訂單量的增加,倉儲及物流的壓力也接踵而至,這對於那些對農産品生産規律缺乏了解的電商平臺來説,無疑也是巨大挑戰。

  與自採自營的重模式不同,以撮合交易為特徵的輕模式平臺類似淘寶,本身只搭建平臺,具體交易則需經銷商與餐廳自行完成。能夠在低成本情況下去完善、變革、整合原有的行業資源,實現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不過,輕模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餐飲供應鏈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但難以保證兩端用戶的黏度。有業內人士分析,既然餐廳可以在平臺上與供應商交易,那也能線上下達成合作,這就會造成平臺型電商用戶的流失。缺乏對産品品質的把控也是這類輕模式平臺的短板。更重要的是,輕模式缺少壁壘保護,一旦有網際網路巨頭強勢進入會不堪一擊,被收購可能就是最好的出路。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直以來,餐飲行業的供應鏈都因龐大的餐飲市場而存在著巨大的商業需求,並由此催生出眾多複雜的利益關係。而且,中餐的原材料成千上萬,價格差異也很大,整合這樣的供應鏈條的難度可想而知。網際網路的出現讓整合餐飲供應鏈成為可能。雖然現在仍然處於萌芽階段,但隨著市場和行業的發展,未來很可能會出現若干家既具備強大的線上技術能力,同時又擁有豐富的線下資源的企業,或許能解決餐飲企業長期面臨的供應鏈難題。

  北京商報記者 徐慧 郭詩卉/文 賈叢叢/漫畫

  美食專家顧問團

  姜俊賢 馮恩援 邢穎 邊疆 高波 許萌 趙書 王成榮 賴陽 洪濤 王美萍 孟凡貴 蘇文洋 劉一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