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6年“五大任務”如何完成

  • 發佈時間:2015-12-27 07: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祝惠春 王咏倩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明年“五大任務”如何完成

  ——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旁聽記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2016年的五大任務——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又該如何啟動?

  12月26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就“引領新常態,決勝‘十三五’”這一主題論道獻策。

  減少無效供給 擴大有效供給

  中央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在年會上表示,體制性矛盾的根源是市場沒能很好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資源的優化配置存在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比如,在現行體制下,産能過剩行業的僵屍企業很難按照市場化原則實現出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推動要素市場的流動、重組、優化組合,要校正扭曲,全面提高要素生産率。從産業升級角度來講,要解決好3個問題,即現有企業要“退出一批、優化一批、升級一批”。

  楊偉民説,政策目標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最終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當前存在3個層面的要素配置扭曲:一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配置及其組合,這主要取決於企業家精神,靠企業科學管理來實現。這是微觀層面。二是企業間要素配置的結構,資源要更多配置到優質企業,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全社會的效率才會提高。三是産業間要素配置的結構,要讓資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好的産業。

  政策手段,主要是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激勵創新,化解過剩産能,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鼓勵競爭,打破壟斷,放寬準入,減少政府不正當干預等。推進總體思路是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

  在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産能方面,要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做好職工安置,這是總的方針和原則。接下來,還要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在不良資産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資本市場等方面進行支援。

  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方面,我國總體來看呈現一種“未富先高”的現象。創新能力在不斷提高,但目前還不足以彌補快速上升的成本,保持和延長競爭優勢,就必須下決心降成本,否則,長期下去很多企業會被高成本壓垮。降成本是普惠性的,微觀主體有活力了,經濟才能有持久的發展動力。

  在化解房地産庫存方面,現在的房地産庫存,相對於現有戶籍人口肯定過剩,若加上2.5億多非戶籍人口可能就不多了。因此,中央確定明年要在兩個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滿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是主要方向,為新市民服務。

  擴大有效供給,就是補短板。從不同收入群體來看,農村貧困人口是短板。從産業來看,現代農業是短板,新興産業是短板。從産品來看,生態産品是短板。從産品的品質來看,高品質的産品是短板。從資本來看,相對於物理資本而言,人力資本是短板。所以,要提高投資的針對性、有效性,針對短板來進行投資。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底線。既要守住底線,也要對信用違約依法處置。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要做好存量置換,完善全口徑的政府債務管理,對金融風險要加強全方位的監管,規範各類融資行為,抓緊開展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妥善處置風險案件等。

  創新引領發展 全力支援創新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年會上表示,要讓創新引領發展,首先是要提供一個有利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體制政策和社會環境,實行普惠性的創新支援政策。把草根創新和精英創新結合起來,要推進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智慧財産權、人力資本等對創新尤為重要。要創造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新供給,分類指導,有保有壓,有進有退。

  創新需要多方面的制度支援。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表示,金融的任務是要支援創新。支援創新要轉變理念,能夠容忍犯錯誤。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體系是不允許犯錯的。因此,現在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結構必須改變為以直接融資為主的結構。要尋找支援“雙創”的金融機制,為實體經濟提供“試錯”機制,便利生産要素重組。新常態下必須建立一種籌集長期資金、籌集股權資金的體制機制。

  李揚認為,金融體制改革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如果離開它的服務對象,就變得飄忽不定。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世界金融體制的調整和改革都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的。金融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為實體層面的資源有效配置提供一個有效的環境。在下一步的金融改革中,要完成利率、匯率、國債收益率的市場化改革。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 王咏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