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新認識房地産“去庫存”的推進路徑

  • 發佈時間:2015-12-26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樓市去庫存並非是簡單地向農民工賣房子,而是遵從城鎮化規律,以市場化、以人為本為導向,發揮城鎮化集聚作用、挖掘內需潛力,實現人口、産業、公共服務、住房發展的同步推進

  ■李宇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而這五大任務也是為“十三五”開局謀篇、為中長期的結構性改革部署。因此,五大任務體現了決策層穩增長、調結構與促改革平衡上的頂層設計。過剩産能和高杠桿早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頑疾,其對於經濟轉型阻滯和財政金融安全的衝擊已呈倒逼之勢。高杠桿源於不斷推高的過剩産能,産能一旦做大,杠桿繼續加高就被綁架了,二者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去産能、去杠桿排在五大任務的前兩位,顯示中央高層銳意改革的決心。

  筆者認為,樓市“去庫存”效果如何,決定房地産行業發揮多大功效?事實上,五中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以及11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於樓市去庫存著墨較多,可見其寄予的厚望之大。

  目前,去庫存面臨三大問題,首先是樓市供求錯配。需求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70%的庫存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其次是外來人口本地化難以解決巨量庫存。2.7億外來人口中的70%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即便外來人口在就業地入戶並購房,也只是助推一、二線城市樓市繼續繁榮,而無法去化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庫存;最後是地方財政承壓。擴大公積金覆蓋範圍、財政補貼等措施,對於三、四線城市(特別是東北重化工業、西北能源産業)地方政府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來説是不小的壓力。

  筆者認為,返鄉置業潮如火如荼,反映了生産和生活上已經融入城市的農民工,將家鄉所在三、四線城市或縣城作為“最後一站”,這是農民工“自我城市化”的選擇。因此,建議降低農民工在三、四線城市落戶的門檻,全面落實“雙掛鉤”(財政轉移支付和鎮建設用地增加與人口市民化掛鉤),加大中央轉移支付、農村公共服務隨遷投入,分擔市民化成本,幫助農民工及其沒有進入城市但收入來源主要靠城市的家屬(6100萬留守兒童、1000萬留守婦女和5000萬留守老人)實現市民化。

  同時,加快實施跨地區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業用地佔補平衡。農民工市民化後,騰出的宅基地復墾為農業用地,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可出售給大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賣給大城市後,農民工不僅分享土地資産化和大城市産業轉型紅利,也是對市民化和購房能力的極大扶持。

  宅基地復墾為農耕地後,將與週遭耕地連片,形成農耕地的規模化,助推農業産業化、現代化,農民工既可將農耕地轉讓給農業企業,也可以入股。這不僅增加了農民工的持久性收入,也消除了農民工市民化後的社會保障顧慮。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周邊三、四線城市落戶、購房和紮根後,三、四線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大幅度提升,增加了對於農産品消費需求,這也提升了農業産業化企業的市場空間。另外,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養老和醫療,具有非常明顯的規模效應。人口集聚度提升以後,市民化公共服務(交通、教育和醫療)邊際成本下降。

  同時,人口在三、四線城市落戶、購房並實現集聚的同時,要加強東部傳統産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力度。在東部和大城市,由於房價高漲、人力成本、物流成本上升,傳統製造業優勢喪失。因此,應該隨人口流動,將傳統製造業轉移到三、四線城市,並形成與區域內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在産業上的合理分工,比如研發與生産分工、銷售與倉儲配送分工、上下游産業鏈分工、核心産業與配套分工等等。

  三、四線城市人口剛開始集聚,房價、人力和物流等成本都非常低,這是我國遵從産業梯度轉移升級規律,邁向産業升級的現代化必由之路,也是為了避免傳統産業“空心化”。綜上,樓市去庫存並非是簡單地向農民工賣房子,而是遵從城鎮化規律,以市場化、以人為本為導向,發揮城鎮化集聚作用、挖掘內需潛力,實現人口、産業、公共服務、住房發展的同步推進。

  (作者單位: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