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撬動未來的力量
- 發佈時間:2015-12-25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當前,全球知識創造和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輪産業變革成為撬動未來經濟發展的利器。各國著眼長遠,加緊佈局科技前沿,增強創新實力。全球創新展現出什麼新特點?世界主要國家創新有什麼新措施?為此,本報推出專題報道。
10月19日,經合組織發佈《OECD科學技術和工業記分牌2015》。報告顯示:經合組織地區的研發投資繼續復蘇,但一些問題浮現;中國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卻不夠卓越和著眼長遠;顛覆性創新正在推動下一輪産業變革,美、日、韓遙遙領先,尤其是南韓突飛猛進。
研發投資在復蘇中面臨挑戰
2013年,受企業驅動,經合組織地區全社會國內研發支出實際增長2.7%,達到1.1萬億美元,約佔GDP的2.4%。但是,許多發達國家的政府研發投資受到了預算整頓措施的衝擊。
經合組織地區政府直接研發投資經歷三連降後,2014年保持不變,約佔GDP的0.7%。一些國家政府研發預算和間接支援保持良好,但經合組織地區的政府研發預算回到了本世紀初水準。經合組織地區政府直接研發支出佔全社會研發出份額在2009年達到峰值後,于2013年降至28%。
技術發明活動顯著依賴科學研究,這在健康和資訊通信技術領域尤為突出。自20世紀80年代,經合組織地區基礎研究支出增長快於應用研究支出和實驗發展支出,許多發達國家政府重視資助科學研究。但在缺乏預算穩定機制時,研發預算易於起落。基礎研究支出因一波預算整頓曾短暫受挫。應用研究支出波動最大,許多公司在面對不利境況時,似乎取消或推遲了沒有直接市場應用前景的中期科研項目。
中國創新仍不夠卓越
美國是世界頭號研發支出國,2013年其國內研發支出額接近4330億美元,比中國高出約三分之一。中國是第二大研發支出國,其國內研發支出額相當於歐盟28國之和。如果延續以往趨勢,中國的研發支出額和科研論文發表量將在數年內趕上美國。
科研投入結構關係重大。中國重視應用研究,但對基礎研究投入相對較低。2013年,中國的基礎研究投入佔比為4%,而經合組織地區平均為17%。中國還重視固定設備和建築支出,輕視科研人員支出。隨著科研體系走向成熟,相對於以科研人員和科研輔助人員工資為主的流動成本,用於科研基礎設施的研發投入比例會降低。中國的研發投入結構正朝此方向發展,但仍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用於建築、設備等科研基礎設施投入。
中國博士畢業生人數高於美國,但是國際科研論文品質指標和國際專利申請數據表明,需要較為謹慎地看待中國在科學和創新上的進步。中國科研論文産出增長極快,在工程型領域尤為如此,但其高被引論文發表量遠遠落後於美國。美國牢牢處於國際引文網路的中心,其高被引論文量在所有學科均為最多,其領先優勢在生命科學和健康相關領域以及社會科學領域尤為顯著。
顛覆性創新推動産業變革
以物聯網、大數據、量子計算和通信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加之先進材料及健康領域的新一輪創新,正在為未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深遠變革奠定基礎。2010—2012年,美國、日本和南韓在這些領域的發明量遙遙領先,在歐美申請的專利家族中共佔65%以上,德國、法國和中國跟隨其後。
由於堅實的研發人才和強勁的研發投資,南韓近年來在這些領域突飛猛進。過去20年,南韓研發支出佔GDP比重翻了一番,于2013年達到4.15%,居全球前茅。從在世界兩大專利局申請的專利族來看,在與物聯網、大數據、量子計算和通信相關的新一代資訊通資訊技術領域,南韓的份額由2005—2007年的4.8%增至2010—2012年的14.1%;在先進材料和奈米材料如石墨稀、超材料、可再生能源材料、可穿戴技術領域,南韓的份額由13%增至21%;在健康技術如試驗性基因療法領域,南韓的份額由3.5%增至6%。
全球的前沿創新高度集中于跨國研發公司。在全球研發投資2000強公司中,250強跨國公司約佔全球研發支出的70%、專利量的70%,這些公司的總部及子公司大多位於美國和日本。
科學研究組織方式正在改變
在經合組織地區,約70%的研發經費是由企業執行的。隨著傳統的大型企業實驗室從大多數産業消失,産業界日益依賴基礎研究以及源於高等教育部門和政府科研機構的創意,美國便是例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企業研發中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比例顯著下降,目前略高於20%。基礎研究在企業研發中只佔很小一部分,但其比例最近在上升,這可能反映出科學型初創企業的興起。
由於遞增的競爭壓力和投資者壓力使企業要儘量減少不能直接實現成果轉化的科研活動,企業正在謀劃知識獲取與應用對策,通過委託研發、科研合作、吸引高素質人才來利用公共資助的科學成果和資源。企業還把研發部門剝離成規模較小的衍生公司,並通過設立衍生公司、利用獨立的初創企業和專業化中小企業來降低研發風險。2007—2012年,多數經合組織國家企業研發中的中小企業佔比提高,英國由17%增至27%,美國由2000年的8%增至2009年的16%。
全球化改變人才流動格局
全球機構間的科研人員流動和合作日益增加。目前由單個機構、單個作者發表的科研論文比例已不到15%。涉及國際合作的科研論文比例2013年已接近20%,自1996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卓越的科研水準有賴於國際合作,科研合作指標與論文影響力正相關,開放的小國通常更積極地加入全球科研網路。
人才流動是科技合作和知識迴圈的核心部分。美國是科研人員流動的中心,在吸引全球海外人才方面出類拔萃,而其他國家正在提高海外研究人員比例。學術論文作者機構的變化情況則顯示,更多在美國起步的科學家流向了中國和南韓;2009—2013年,澳大利亞、巴西和中國在全球人才流動中獲得了顯著的凈收益,而荷蘭、西班牙、美國等國由科學家凈流入轉為凈流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