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制度創新裂變出新能量

  • 發佈時間:2015-12-21 03:29:37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王志彥

  今年5月中旬,來自境外銀行的一筆人民幣貸款到賬,這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貿區金融創新,又一次成功進行的境外融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以來,上港集團已成功運作了14筆境外融資,總金額達到193.6億元人民幣,世界第一大港真真切切從自貿試驗中獲得的改革紅利。

  企業改革紅利源於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作為創新改革高地,自貿區讓我們打開了實踐國際通行規則的窗口。”上港集團董事長陳戌源説。

  制度創新打破禁區

  193.6億元人民幣境外融資是什麼概念?陳戌源説:“如果是境內融資,光利率就要比境外銀行高出100多個基點。”在自貿區成立之前,由於無外債額度,上港集團的融資方式主要採用境內發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公司債等直接融資方式。2013年,集團有息負債餘額為187.4億元,直接融資(短融、中票、公司債)佔85%,間接融資佔15%(其中:短融30億元,中票47.6億元,公司債80億元,銀行借款14.9億元,委託貸款14.9億元),年綜合融資成本4.71%,其中當年新增債務成本4.25%。目前,由於境內資金面不寬裕,融資成本較高,給集團的經營帶來了較大壓力。陳戌源坦言,自貿區剛成立時,企業沒什麼方向,“感覺想像空間很大,但似乎沒什麼抓手。”

  探索畢竟有一個過程。從上海自貿區成立伊始,上港集團就時時關注自貿改革的一舉一動,“等待契機”。機會終於在去年2月的一天出現。央行關於上海自貿區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細則正式出爐,其中有一條“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從境外借用人民幣資金,應用於國家宏觀調控方向相符的領域”。

  這項金融制度的創新安排,一舉打破國內企業不得在境外融資的禁區,立馬擴大了企業資本運作的視野。上港集團第一時間捕捉到背後的商機,細則出臺不久,上港集團就向央行上海總部和外匯管理部門申請自貿區第一筆境外融資業務。

  為何這麼急?上港集團資産財務部總經理高曉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國內企業只能在境內融資,不管是向銀行貸款,還是發行公司債,或是短期融資券,資金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即使是像上港集團這樣的優質企業,在市場資金緊張時,其財務成本也要達到6%左右;而境外融資人民幣,融資渠道幾何級擴大,往往一次融資招標書下發後,有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境內外金融機構前來應標,“議價空間更大,財務成本自然更低”。

  用世界的錢辦自己的事

  自貿試驗本身就是探索,其中任何一項改革,起步時都需要“磨合”。作為第一個向境外借錢的“吃螃蟹者”,上港集團最初也有些糾結。“央行細則明確,境外融資來的錢,只能用於自貿區內或境外,包括區內生産經營、區內項目建設、境外項目建設等。而我們境外融資的目的,主要是用來償還到期債務,即用‘更便宜的錢’替換到期債務,從而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高曉麗當時心裏也有疑惑:這樣的用途符合改革方向嗎?

  反覆研究,多次商談,在市金融辦的協調下,央行和外匯管理部門最終與企業達成一致:上港集團境外融的資雖然是用於替換國內債務,但其債務本身主要也是投入外高橋碼頭和洋山港碼頭的建設,符合央行規定的自貿區內項目建設,以及服務實體經濟的精神,因此“予以放行”。

  利用境外較低的融資成本,替換國內借款——這樣的好事,如果沒有自貿區,恐怕還得等上好久。用世界的錢,辦自己的事,借助自貿區平臺,上港集團的“借錢經”日趨嫺熟。隨著自貿區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未來上港集團還將在優化境內融資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境外人民幣借款業務,積極研究境外公司債發行等事宜,充分發揮香港海外融資平臺作用。同時,集團已向金融主管部門建議,包括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借款在內的自貿區金融制度能夠更創新,融資品種更多元化,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提高經濟運作品質、推進國際化戰略提供更多支援。

  今年以來,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陳戌源説,“我不能説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因為自貿區,但至少有一大半動因,可以歸結為自貿試驗帶來的積極效應。”

  給市場讓出空間,讓企業更有活力,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正裂變出更為巨大的新能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