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眾籌成為“眾愁”
- 發佈時間:2015-12-18 02:31:4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韓義雷
“創業和投資都是風險性很高的事。而且,很多眾籌項目是被投資者篩選後剩下的。不被投資者看好的項目去眾籌,這意味著什麼?”12月17日,在科技日報社主辦、科技部人事司和科技部青年聯合會協辦,由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主持的《科技創新大講堂》上,中關村互助眾籌研究院執行院長楊勇説,“目前,眾籌作為新興事物,相關法律還不健全。不少創業者又缺乏契約精神。這樣一來,基於網際網路的陌生人間的眾籌,就具有了更高的風險性。”如何不讓“眾籌”成為“眾愁”?專家、學者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投資人資格界定混亂:如何避免退休老人用“救命錢”投資?
解決方案:讓“圈子”裏的中産階級做眾籌
“到底誰更適合做眾籌?我認為是中産階級。”在楊勇看來,在眾籌迅猛發展時,投資人資格是首先要界定清楚的。
“現在,很多網上的眾籌是找老百姓要錢。我覺得並不適合。老百姓沒有那麼雄厚的家底,他們投資是要快速回報的。但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而且,在網上眾籌的項目,到底怎麼樣,老百姓很難把握。”
對於退休老人拿著“救命錢”去投資,楊勇説,“這是不負責任的,可能會出現問題”。在他看來,眾籌也不適合富豪。因為富豪的資源非常豐富。他們不需要通過眾籌,就可以解決問題。
在分析比較之後,楊勇認為,“眾籌比較適合中産階級。他們賬戶裏有幾百萬、上千萬。現在,房子、股票波動很大,基金也不穩定。他們做眾籌,收益有空間,風險也能承擔”。
對於投資人資格界定問題,近日美國證監會通過股權眾籌監管新規。投資者年收入或個人資産凈值不超過10萬美元,在12個月內最高股權眾籌投資額為2000美元。此舉意在避免過大股權投資的風險。
“投資人到底有多少資産?在我國很難界定。”楊勇主張,我國更適合讓“圈子”裏的中産階級做眾籌。熟人間知根知底,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風險披露意識不強:如何不掉進高回報率的“驚天騙局”?
解決方案:籌資籌智籌人建起創業生態鏈
“眾籌中存在不少謊言。你看網上的不少眾籌,總拿高回報率説事。這些人甚至不談風險,就為了讓更多人投資。”楊勇説,“可眾籌項目有多少能夠成功呢?”
對於這個問題,《證券日報》曾報道,在中國股權眾籌項目中,90%都是失敗的。美國股權眾籌回報率為15%至40%,風險同樣較高。“失敗可能意味著血本無歸。”楊勇説,“在我國,不少眾籌企業為了吸引投資者,不願披露較多的風險。”
如何不掉進高回報率的“驚天騙局”?楊勇舉例説明:“中國古代有一種榫卯結構的房子,不需要釘子,靠木頭相互借力,但非常穩固。我所主張的眾籌,就有點像這種結構,是熟人間相互借力的藝術——互借社會資源、人才資源、物質資源。基於熟人圈子的籌資籌智籌人,這就形成了創業的生態鏈。”
對於楊勇提到的方式,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教授何小鋒認為,經濟學第一假設,人是利己的。熟人間的眾籌沒有改變這一假設,而是在充分認識到這一本性的基礎上改變了一個環節——把單次博弈中的取巧心理轉化成為多次博弈中的利他心理,讓他相信利他的最終結果也是利己。
“錢不多可以聚少成多。不差一個土豪,但圈子裏的人層次要很高。”在何小鋒看來,“財富積聚主要靠無形資産。不是説你有多少房、多少車,就一定怎麼樣。聲譽、信用、專業知識、社會關係,這些都很重要”。
法律缺失導致監管空白:如何在契約精神不足的前提下信守承諾?
解決方案:在200人以內的熟人圈實現自律
“相關法律缺失,産生監管空白期。”楊勇對眾籌中的一些亂象表示擔憂。
不僅如此,他還談到了中西方眾籌模式的不同:“美國做的是陌生人眾籌。那裏有契約精神,有完善的法律。有問題找律師就解決了。但在我國,很多創業者缺乏契約精神,而陌生人做眾籌加劇了這種傾向。”
如何在契約精神不足的前提下信守承諾?楊勇談到了熟人圈的自律:“我們在朋友圈裏,精選出不超過200名中産者,共同投資,大家相互監督。同時,請專業人才負責管理運營。”
對於這種熟人眾籌模式,有著豐富投資經驗並長期從事政策研究的房漢廷認為:“第一,西方基督教文明實際上是罪感文化,人們每天都要懺悔;我們是恥感文化,只要不被逮住,就自認為沒有罪惡。所以很多西方做法,一到我國就變味了。熟人眾籌,把生人都變成熟人,是適應中國文化、具有生命力的。第二,價值問題。過去我們總覺得投資就是賺錢。一旦沒了錢,就什麼都沒了。熟人眾籌解決了價值問題。認識一群好友,好人得以相聚,好人可以謀事。中産階級投資看中的不僅僅是那幾個錢。第三,風險控制。這是中國的老大難問題。我們建了那麼多信用評價體系都不管用。但在熟人圈裏,你不誠信了,大家一句話不跟你説了,就會憋死你。第四,管理。這是政府天天頭疼的事,生怕壞人會非法集資。熟人眾籌很有意思,200個人互相看著,這就實現了自律。”(科技日報北京12月17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