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理工學院:“以實興校”對接江蘇智造
- 發佈時間:2015-12-17 08:30:4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第二看臺
在剛剛過去的第六屆江蘇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江蘇理工學院選送的參賽作品《江理工探索者》、《江理工探索者PRO》,分獲機器人自主創新設計(探索者平臺)項目競賽二等獎和優勝獎。
近三年,僅江蘇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科團隊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發表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61篇,授權發明專利4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
這是一所以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省屬高校,何以能夠在一般人眼裏“高水準”高校的同臺競賽中脫穎而出?科技日報記者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大會期間,走訪了江蘇理工學院主要領導。
“面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大背景,我校堅持把人才培養、應用型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作為了學校發展的重點。對接職業搞專業,依託行業搞培養,對接産業搞創新,服務企業謀發展。”江蘇理工學院黨委書記王建華説。
夯實學科基礎,瞄準“智造研發”
江蘇理工學院地處經濟發達的蘇南板塊。尤其是近年來,智慧電網裝備、智慧軌道交通裝備、智慧農業裝備、智慧機器人和智慧基礎裝備等産業快速崛起。
“學校緊緊抓住蘇南工業經濟形態向智慧經濟形態變革的需求,主動整合學科資源,將機械工程學科培育為工業4.0時代的一張創新名片。”江蘇理工學院校長曹雨平説。
記者了解到,機械工程專業是江蘇理工學院的強勢,是建校首批招生專業,被遴選為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還新創建了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材料工程學院。其中,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成為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還被確立為江蘇省品牌專業。
多平臺協同合作,全力擁抱“智慧常州”
曹雨平告訴記者,裝備製造業是機械工程領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各行業産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為了滿足區域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需求,學校加大了與其他科研單位、高校合作。特別是和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江蘇分院形成了更為緊密的聯繫,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協同創新。同時,加強與企業共建江蘇省大型鑄件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鑄態鐵素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校還以新能源汽車、機械工程和材料工程為支撐,依託中央財政支援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建成新能源汽車控制與智慧檢測平臺。
在其帶動下,學校在新能源汽車運作品質、機電控制、故障診斷等領域取得自主創新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學科整體水準處於國內同類院校領先地位。
四年來,科研成果在企業轉化産值超過1000萬。去年,僅僅三萬噸生活污泥協煤摻燒發電關鍵技術及裝備研製一個項目,就為常州新港熱電有限公司創造經濟收益270萬。
“碩士+技師”,支撐江蘇智造人才需求
沒有適合的人才,便缺乏産業創新的活力。在江蘇理工學院看來,地方高校理應從服務特殊需求人才出發,加快機械工程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為此,學校分別從節能減排、節材降耗、智慧增效的角度,設置“綠色成形技術與工藝”、“裝備輕量化設計與製造”、“系統智慧控制與檢測”三個培養方向,並創造性地提出1年理論課程、1年企業實踐、1年畢業論文、1年跟蹤服務的“1+1+1+1”的培養模式。
學校根據技術背景、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條件等條件研究挑選出一批符合機械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雙高”特需人才培養的企業,並從企業中遴選出34名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企業導師。同時,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設計教學內容,共同實施教學過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對已畢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還將進行為期1年的追蹤服務,通過對學生資訊的綜合、分析和提煉,反饋到培養工作中,不斷改進培養過程。這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受到了國務院學位辦的高度肯定。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