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他讓大後山“長”出了“真金菇”

  • 發佈時間:2015-12-16 01:30: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區”科技人員扶貧記

  塞外高原的十月,後山地區夜晚已能結冰。但走進武川縣耗賴山鄉圪頂蓋村的食用菌基地生産大棚裏,卻有著熱火朝天的生産場面:各種菌菇長勢喜人,摘菇的、裝箱的、搬運的農民工也十分繁忙。

  三年多來,圪頂蓋這個整村推進扶貧村,已建成250棟大棚,投資建設了一條年生産菌棒150萬棒的生産線。2014年,僅圪頂蓋食用菌種植基地就實現利潤239萬元,在食用菌基地就業的150多位農民工,年均收入達到4萬元左右。

  這背後,有一人功不可沒。他,就是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員高瑞才。培養菇菌需要他,遇到問題請教他,收穫香菇離不了他,高瑞才從早到晚忙得像個陀螺。

  三年前,在後山高寒地區搞食用菌生産,還是個新鮮事物,高瑞才下決心要讓這一産業成為農民致富的“真金菇”。他一頭扎進了基地,吃住在簡陋的工棚裏;他指導建棚、車間佈局和設備安裝調試,邊建設邊生産,加上剛實施項目,沒有技術員,大部分的活兒他一個人幹,有時一天干到十二、三個小時。2012年11月底基地主體工程結束,12月初便開始了試生産,2013年2月就正式投産。

  半年多來,高瑞才沒有休息過一天。春節期間大年初三他就匆匆趕到基地,給他的香菇寶貝拜年了。雖然人瘦了一圈,但看到不同品種的蘑菇茁壯生長,他心裏比喝了蜜還要甜。

  高瑞才一年四季吃住在基地,工作在基地,食用菌大棚裏就是他的“家”。妻子和兒子勸他,他卻樂呵呵地説:“我這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命,一到大棚裏,我就精神倍增,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妻子、兒子反倒被他勸説的來到武川基地,加入了他的扶貧事業。

  輔助設備不完善,高瑞才突破了許多技術瓶頸,解決了諸多生産難題。2013年5月,首批蘑菇出棚了,除預留20個大棚育菌外,其餘80個大棚圓滿完成了當初設計的最高産出率。經測算,每個大棚(0.5畝)産量平均達到0.75萬公斤。首戰告捷,高瑞才喜極而泣。高寒的後山地區終於能生産食用菌了,生産出的蘑菇品質上乘、味道鮮美。

  種植食用菌,科技含量高。高瑞才在食用菌生産中,強化管理,親力親為,現場指導,同時,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高瑞才被武川縣任命為全縣食用菌種植技術總監,他帶領8名大學生實踐,還培訓農民500多人次。目前,全縣各個基地都有農技員。

  高瑞才雖然年近花甲,但他始終勤學習愛鑽研。武川縣海拔高,氣候涼爽,他研發了食用菌新品種——大青山野生馴化菇項目,有望在今年培育成功。先進的智慧化液體制種技術被他掌握,已經運用於食用菌生産過程中,提高了食用菌産量。勞累了一天的他,晚上總要學習一會兒。“搞技術的人,必須不斷地學習充電,不學習就會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形勢。”他説。

  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創業,圪頂蓋村食用菌生産基地的食用菌已獲得“塞上蒙菇”商標註冊並取得QS認證,而生産的食用菌菇,被前來到府收購的福建、大連、北京、天津等客商搶購一空,大連、福建的客商們還要和基地簽訂長期供貨合同。

  得到實惠的村民親切的稱高瑞才為“高能人”。“以前種旱坡地靠天吃飯,收入沒保障,現在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四五萬,年底還有分紅,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圪頂蓋村村民徐文峰説。2014年,圪頂蓋村食用菌基地拿出20萬元,給全村130戶400多村民進行了分紅,其中老弱病殘92人、貧困大學生46人。

  如今,高瑞才是全縣食用菌技術總監,設想著讓武川的菌菇上市並出口國外,他用一顆赤誠之心,努力寫好著産業扶貧這篇文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