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偽造的屠呦呦“致辭”何以盛行

  • 發佈時間:2015-12-15 08:1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聃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後,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網路,但這次被轉發的是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獎致辭”。譬如,一篇流傳甚廣的“致辭”題為“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另一段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後的發言同樣也在社交網路上蔓延:“……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滿滿的“心靈雞湯”范。然而,這兩個版本的所謂“致辭”,經媒體考證均為偽造。(《科技日報》12月14日)

  事實上,僅僅憑藉常識和報道來判斷,就不難發現這兩段所謂屠呦呦的致辭是假的。回顧這幾天的新聞,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國王頒獎後,並未發表任何獲獎感言或致辭;諾獎週期間,她只在公開場合有過兩次講話:一次是媒體見面會,一次是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演講。而在這兩次相當正式與嚴肅的講話場合,屠呦呦不會去做“心靈雞湯”式的激情演講,證偽屠呦呦的“被致辭”,其實並不困難。

  隨著屠呦呦諾獎發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行銷號開始推出形形色色的屠呦呦獲獎感言,引來眾多網友瘋狂轉發。細讀這些被杜撰出的“屠呦呦版雞湯文”,不難發現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富有煽動力、讀來朗朗上口、辭藻華麗但思想深度欠缺。相比屠呦呦“被致辭”內容的真相如何,此種對諾獎致辭的網路消費現象,與背後的傳播心理,無疑更需探究。

  不是説我們的生活不需要勵志,但當種種偽名人格言以“批量生産”的方式而製造出來,首先映射出的,是部分微網志與微信公眾號的無底線式經營策略。“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靜。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這些虛假的“名人語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去打動用戶、圈住粉絲,尤其是一些美容機構、房地産公司的微信公號,最熱衷於轉發此類話語。

  傳播是雙向的,流行也是雙向的,直面屠呦呦偽“獲獎致辭”的氾濫成災,同樣不能不問的,是網路受眾的心理:到底是他們失去了辨別真相的能力,還是這些偽“致辭”切中了他們隱秘的心理?後者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些。網路之上,微信之中,多數人都在淺閱讀,當點讚與轉發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就很難有人靜下心來,對自己轉發的內容進行考證。與此同時,有太多的人在渴望著成功,這種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致他們認為名人的任何一句話都有不容質疑的力量。

  因商業的驅動和對成功的崇拜,於是一些名人語錄、心靈雞湯得以廣為流傳,這正是屠呦呦偽“獲獎致辭”蔓延于網路的背景。年輕人熱衷於追問人生,渴望從成功者那裏獲得成長的秘密,這固然是好事。然而,任何時候,都不應該遠離常識,都需要遵從“消費”的底線,都需要首先強大自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